可复美深陷”成分门”危机:重组胶原造假疑云与EGF残留风波下的信任崩塌

一、股价暴跌三成背后:一场发酵两个月的信任危机
2025年6月13日,巨子生物旗下核心品牌可复美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博主”大嘴博士”郝宇发布的检测视频显示,可复美明星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精华”中有效成分添加量不足万分之二,远低于行业宣称标准。这已是该品牌两个月内第二次遭遇”塌房”危机——此前4月,其”械字号”敷料被曝违规添加未标注的表皮生长因子(EGF),涉事产品甚至在国家药监局备案中”隐身”。

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自5月20日股价峰值87.1港元起,巨子生物市值在20天内蒸发超270亿港元,跌幅达35%。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市场对国货美妆”重营销轻研发”模式的积怨爆发。

二、成分罗生门:从检测报告互撕到行业暗战
此次风波的核心争议在于检测方法与数据解读。郝宇团队采用质谱法检测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8%,而巨子生物紧急委托三家机构出具的报告则显示含量≥0.1%。但质疑者指出:

  1. 检测标准矛盾:为何不同机构采用双缩脲法(精度低)与质谱法(精度高)混合出具结论?
  2. 利益关联疑云:华熙生物被曝与郝宇存在股权关系,而后者曾多次发布针对巨子生物的负面内容。

行业观察人士向金角财经透露:”重组胶原蛋白添加量本就是行业灰色地带。部分品牌为降低成本,实际添加量可能不足宣称值的1/10。”中研普华数据显示,中国医美修复市场规模已达1200亿元,而可复美凭借”重组胶原”概念占据细分市场近40%份额,此次危机或将改写竞争格局。

三、EGF残留事件余波:械字号产品的”医学背书陷阱”
更棘手的是4月的EGF风波。尽管可复美坚称产品合规,但医学专家指出:”械字号产品虽允许使用EGF,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费者将医疗敷料当作日常护肤品长期使用,存在过度医疗风险。”

这一事件暴露出可复美的战略软肋——其产品矩阵中,”械字号”贡献了60%以上营收,但监管漏洞导致的信任危机可能让消费者转向敷尔佳等竞品。值得玩味的是,华熙生物在舆情中”火上浇油”,被指借机抢夺重组胶原蛋白市场份额。

四、研发短板显现:1.9%投入能否支撑千亿市值?
财报显示,巨子生物2024年研发费用仅1.06亿元,占营收比1.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准。相比之下,锦波生物同年研发费率达10.89%,华熙生物为6.8%。

这种”轻研发”模式在红利期尚可维持,但面对成分争议时显得脆弱不堪。有业内人士分析:”可复美过度依赖西安创客村等经销商渠道,早期分级代理模式甚至被质疑传销。转向直销后虽引入头部主播带货,但产品力不足的问题终会暴露。”

五、行业启示录:国货美妆的”成分竞赛”困局
可复美的危机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

  • 概念炒作风险:当”重组胶原蛋白””EGF”成为营销噱头,实际功效与宣传是否匹配?
  • 监管滞后性:械字号产品成分披露规则亟待完善,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障?
  • 长期主义缺失: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难以应对成分党崛起后的市场考验。

截至发稿,巨子生物尚未公布第三方复核的完整检测报告。这场信任危机最终的走向,或将决定国产重组胶原蛋白赛道能否走出”昙花一现”的魔咒。

(本文数据来源:中研普华研究院、巨子生物年报、国家药监局备案信息)


新视角延伸

  • 可对比分析华熙生物玻尿酸赛道的发展路径,探讨技术壁垒与营销投入的平衡点
  • 深挖医疗器械与化妆品监管差异,解读”械字号”产品野蛮生长的制度漏洞
  • 追踪国际大牌(如欧莱雅)在重组胶原领域的专利布局,评估国货技术代差风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