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镜大战” 背后:AI 眼镜的现实与未来

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AI 眼镜正成为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引领着人们对未来智能生活的无限遐想。2025 年,这场被称为 “百镜大战” 的科技角逐愈演愈烈,众多科技巨头纷纷投身其中,试图在这片新兴领域中抢占先机。然而,在这场看似热闹非凡的竞赛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矛盾与挑战,AI 眼镜究竟是开启了技术革命的新纪元,还是仅仅成为了资本驱动下的美丽泡沫?是人们生活中的刚需,还是仅仅作为一个营销的华丽标签?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这场关乎下一代交互中枢战争背后的真相。

Meta 新镜出击,市场反应几何?

近期,Meta 与 Oakley 携手推出的 AI 眼镜 Oakley Meta glasses 可谓赚足了眼球。Meta 不惜重金,邀请到世界杯冠军姆巴佩和三届超级碗 MVP 马霍姆斯为其代言,宣传声势浩大。从功能革新来看,Oakley Meta 确实亮点颇多。它内置了摄像头,支持 3K 高清视频拍摄,为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提供了更清晰的视角;电池续航能力较前代 Ray – Ban 提升了一倍,长达 8 小时的续航,理论上能满足用户更长时间的使用需求;并且具备防水功能,这无疑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安心使用。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并非如 Meta 所预期的那样热烈。许多关注运动眼镜的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质疑。有科技博主直言其外观设计不够 “户外”,大家期待中的摄像头居中设计并未出现,这让不少人觉得它与传统的 Ray – Ban 眼镜相比,只是换汤不换药,距离取代运动相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也有部分人对新眼镜充满期待,扎克伯格本人甚至亲自佩戴,为其站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款产品在市场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也让人们对 AI 眼镜这一产品形态的市场接受度产生了更多思考。

AI 硬件浪潮中的眼镜优势

在 AI 硬件的广阔版图中,AI 眼镜相较于其他产品形态,如 XR 头显和 AI 手持设备,具有独特的优势。它 “佩戴自然、使用频率高” 的特点,使其更接近主流市场。回顾此前的一些 AI 硬件尝试,可穿戴的 Humane AIPin 发布后反响平平,销量惨淡,最终不得不将 IP 出售给 HP;手持设备 Rabbit R1 也被知名科技评测博主 Marques Brownlee 评价为 “很难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eta Ray – Ban 自 2023 年推出以来,第二代产品的全球销量已超过 200 万副,市场反应良好。

从大厂到初创公司,都敏锐地察觉到了 AI 眼镜这片市场的潜力,纷纷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在中国,“百镜大战” 从 2025 年初就已硝烟渐起;在美国,谷歌在其 I/O 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 Android XR,旨在通过与 AI 互动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导航、语音查询外部信息等;而此次 Meta 推出的 Oakley Meta 同样实现了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支持用户调用 Meta AI。正如 XREAL 创始人兼 CEO 徐驰所说:“AI 让智能眼镜这个单品真正成为了 AI Agent 能够落地的入口。”AI 的融入,为智能眼镜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其从单纯的硬件设备向智能化、个性化的个人助手转变。

技术瓶颈:AI 眼镜前行的阻碍

尽管 AI 眼镜在市场上备受关注,但其在技术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语音交互作为大部分 AI 眼镜已实现的基本功能,大厂产品虽已基本解决语音延迟问题,让用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到 AI 回复,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有待优化。

眼镜显示器方面,强光环境下显示亮度不足成为了众多厂商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在阳光直射下,手机屏幕看清内容都颇具难度,对于尺寸更小、显示技术要求更高的 AI 眼镜来说,问题更为严峻。当前多数产品仅在暗处能保证显示效果,而在强光环境下,屏幕内容几乎难以看清,这极大地限制了用户在户外等场景下的使用体验。

电池续航也是 AI 眼镜发展的一大痛点。用户对 Meta Ray – Ban 耗电过快的诟病由来已久,尽管 Oakley 在新一代产品中对续航进行了提升,但 8 小时的续航对于持续高强度的户外运动而言,依然不够稳定可靠。AI 眼镜既要实现轻量、佩戴舒适,又要保证电量能够满足全天候佩戴的需求,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短期内还难以完美实现。徐驰也指出:“当下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优化好相关体验,但能否让它真正经受住时间考验,让它在日常使用中有效、持续地为用户带来 AI 赋能?” 这一系列技术问题的存在,成为了 AI 眼镜普及和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AI 是 “刚需” 还是 “加分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这些产品被命名为 AI 眼镜,但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AI 似乎并非其最核心、最主要的功能。在购买智能眼镜时,多数用户最看重的功能仍然集中在听音乐、拍照和录视频等传统功能上。即便没有 AI 语音助手,许多人也愿意为这些基础功能付费。这表明,在现阶段,AI 对于智能眼镜来说,更像是一个加分项,而非不可或缺的刚需。

这种需求特征为厂商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重新定义 “AI 眼镜” 的边界变得尤为重要。AI 眼镜究竟是作为智能硬件的全新入口,开启人机交互的新时代,还是仅仅作为一种可穿戴的拍摄与音频工具,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娱乐和记录需求?不同的定位将引导厂商走向不同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方向。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厂入局,AI 眼镜被视为下一代平台突破口的趋势愈发明显。小米在 6 月 26 日发布了首款 AI 眼镜,定价 1999 元人民币,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丰富的硬件研发经验和完善的生态链体系,有望在 AI 眼镜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业内人士预测,传统手机厂商在 AI 智能眼镜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 AI 眼镜的核心零部件相对集中,关键在于芯片系统与传感器的调优,而这正是手机厂商的专长所在。在 AI 和其他显示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的当下,手机厂商的加入或许将为 AI 眼镜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变革。

Meta 新一代 AI 眼镜虽然在 AI 功能层面并未给人们带来太多惊喜,但从产品研发路径及市场反馈来看,AI 眼镜已展现出作为消费端 AI 产品的巨大潜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真的能够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未来消费者重要的交互硬件,开启人机交互的新篇章。而这,也必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为各大科技巨头们激烈角逐的焦点战场。从最初的酷炫概念逐步迈向实用化,AI 的未来,或许真的会从我们眼前这一副副小小的眼镜中开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