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智驾系统本应是提升驾驶便利性与安全性的得力助手,然而,近期长沙一位问界 M9 车主的遭遇,却将智驾系统的安全性与责任界定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该车主在开启智驾功能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擦事故,随后向车企提出逾百万的索赔要求,车企售后则回应称 “诉求过高”,双方僵持不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情?

智驾途中突发意外,车辆 “失控” 酿事故
6 月 17 日,长沙的张先生驾驶着刚购入不久的问界 M9 上路,为了体验智能驾驶带来的便捷,他开启了车辆的智驾系统。当车辆行驶至金星大道与永通大道交会处时,前方因地铁施工设置了引导牌和塑料防撞桶。按照常理,问界 M9 应沿着引导牌平稳右转,可意外却毫无征兆地发生了。车辆突然转向幅度过大,猛地向右前方冲去,与从右后方驶来的商务车发生了剧烈碰撞,巨大的冲击力致使两车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
从张先生提供的行车记录仪视频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处于智驾状态下的问界 M9,在转向的瞬间偏离了正常轨迹,车速也从原本的 9km/h 陡然加速至 14km/h。张先生回忆,在整个事故发生过程中,智驾系统既未发出任何接管提醒,关键时刻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也未触发,这让他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事故判定车主担责,巨额索赔引发争议
事故发生后,长沙交警迅速赶赴现场进行勘查。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中 “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的相关条款,最终判定张先生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然而,张先生对此判定结果并不认同,他坚称事故的根源在于智驾系统出现故障。
在张先生看来,问界 M9 在升级到 V4.6.2.3 版本智驾系统后,诸多功能并未达到官方宣传的效果。例如,碰撞预警鸣笛、全景影像自动弹出等安全功能在事故发生时毫无反应,车辆不仅未按预期转向,还出现了加速偏移的异常情况。基于此,张先生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退一赔三” 的条款,向售后提出了三种索赔方案:其一,全额退车款,并且对交通事故不承担任何责任;其二,更换一台全新的 M9,并享受相关权益以及获得 150 万元的损失赔偿,其中包括换一赔一的 50 万元、精神损失费 50 万元、个人身体癌变风险 50 万元;其三,将现有车辆进行原厂维修,恢复出厂配置后,保障二次买卖权益,并给予 250 万元赔偿,其中修一赔三为 150 万元、精神损失费 50 万元、个人身体癌变风险 50 万元。
然而,长沙市黄谷路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售后经理周先生回应称,目前正在与客户积极协商处理此事,但由于客户提出的赔偿诉求过高,暂时无法达成一致。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已介入调查,可双方依旧僵持不下。张先生索赔诉求中的 “个人身体癌变风险 50 万元” 这一赔偿项,更是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不少人质疑其索赔的合理性,认为这属于 “狮子大开口”,但张先生解释称,这是基于自身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潜在健康影响而提出的。
技术与法律双重困境,智驾责任界定模糊
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问界 M9 官方宣传的智驾系统具备先进的安全防护功能,可在此次事故中,这些功能却集体 “失灵”,这使得车主和公众对智驾技术的可靠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此前,也曾有部分车主反映智驾系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智界 S7 车主投诉智驾急转弯撞绿化带,厂家咬定是车主踩油门导致;福建老哥开智驾高速撞路牙,4S 店拒绝提供后台数据。由于行车数据完全由车企掌握,消费者在事故回溯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取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系统存在故障。
在法律层面,虽然目前国内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明确要求驾驶员随时监控车辆状态,承担最终责任,但如果是系统本身存在缺陷从而引发事故,车企理应承担相应责任。此次问界 M9 事故中,车主与车企各执一词,这凸显出智能驾驶领域 “人机责任划分” 的模糊地带,现有法律法规在处理此类纠纷时,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和细则。
此次问界 M9 车主开智驾致碰擦索赔逾百万事件,并非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纠纷,它更是智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它警示着整个行业,在追求智驾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完善技术的可靠性、建立事故数据公开机制、明确责任认定标准,让消费者能够安心地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而不是在事故发生后面临维权的困境。这起事件后续将如何发展,车企与车主能否达成和解,市场监管部门又将如何裁决,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