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热冠全国”:昌邑40.8℃登顶 高温纪录集体刷新
7月5日14时,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全国高温排行榜前十名中,山东独占七席,其中昌邑以40.8℃位居榜首,莱州(40.7℃)、诸城(40.5℃)、高密(40.3℃)紧随其后,四地气温均突破40℃大关。值得注意的是,昌邑、莱州、高密三地当日最高气温均打破当地7月历史极值,而山东整体高温强度甚至超越了素有”火洲”之称的新疆吐鲁番(当日吐鲁番最高气温39.2℃)。

山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明表示,此次高温是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且稳定控制影响,”山东处于高压中心区域,下沉气流导致增温效应显著,加上晴空辐射作用,气温飙升”。
二、全国”蒸烤模式”:南北同热 黄淮江南高温持续
本次高温并非山东”独热”。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从华北南部到华南北部,超过20个省区市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京津冀、河南、江苏等地局部气温达38-40℃。气象专家指出,这是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次高温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高温呈现出”南北连片”特征:
- 北方:河北南部、山西西南部等地因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叠加,气温居高不下;
- 南方:上海、杭州、长沙等城市虽湿度较大,但体感温度普遍超过40℃,呈现典型”桑拿天”。
气象部门预测,7月6日起高温范围将小幅缩减,但黄淮至江南一带(包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仍将持续高温,部分城市可能出现连续5天以上37℃以上的极端天气,强度同期罕见。
三、专家解读:副高异常+全球变暖 双重推手加剧热浪
对于此次高温成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平分析称:
- 副热带高压异常:今年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北偏西,且强度偏强,导致其控制区域长时间维持晴热少雨天气;
- 全球变暖背景: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近十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1.2℃,极端高温事件频率显著增加;
- 城市热岛效应:山东半岛城市群密集,混凝土建筑和汽车尾气放大了局部升温。
世界气象组织此前已预警,2025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之一。
四、健康警示:热射病风险升级 防护指南请收好
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科主任张伟提醒,高温天气下中暑病例激增,尤其是热射病(重症中暑)死亡率高达50%。他建议:
- 高危人群防护:老年人、儿童、户外工作者需减少正午外出,备好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
-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酒精和咖啡因;
- 室内降温: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7℃,定时开窗通风;
- 紧急处理:若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症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部位,并尽快就医。
济南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7月1日以来,当地中暑急诊量已同比增加30%,其中热射病占比达15%。
五、未来展望:高温或成新常态 节能减排需提速
面对频发的极端高温,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首席专家王志华呼吁:
- 个人层面:适应”气候新常态”,调整作息时间,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
- 社会层面:推广绿色建筑、增加城市绿化,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以保障空调用电;
- 政策层面:完善高温预警联动机制,对户外劳动者权益加强立法保护。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盛夏(7-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1-2℃,华北、华东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
结语
山东此次高温不仅刷新了本地纪录,更折射出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在副热带高压持续发威的背景下,公众需提高警惕,政府与社会各界亦需协同行动,共同应对”烤”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