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与TCL华星深化战略合作:创新显示联合实验室二期揭幕,国产屏技术再攀高峰

十年磨一剑,国产屏崛起的里程碑时刻

2025年7月,武汉——在国产显示技术加速突围的背景下,小米与TCL华星联合宣布,双方共建的“创新显示联合实验室”二期正式揭幕。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两家科技巨头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更折射出中国企业在高端显示领域从技术跟随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自2017年首次合作以来,小米与TCL华星通过深度协同,在屏幕技术研发、产品量产及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中国显示产业的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

合作历程回顾:从单一屏幕供应到全链条技术攻坚

1. 初期探索:国产屏的首次“破冰”尝试(2017-2019)

  • 2017年:小米5X成为首款搭载TCL华星LTPS(低温多晶硅)屏幕的小米手机,标志着双方合作的起点。这一合作不仅帮助TCL华星打开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缺口,也为小米提供了更具成本优势的国产屏幕解决方案。
  • 2020年:小米10系列首次大规模采用华星光电AMOLED曲面屏,成为国产高端屏幕首次进入旗舰机型的标志性事件。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此举旨在推动供应链国产化,减少对三星等国际巨头的依赖。

2. 系统化合作: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与技术突破(2021-2023)

  • 2021年:创新显示联合实验室(一期)正式成立,双方从单一屏幕采购转向联合研发模式。同年,全球首款量产屏下摄像头手机——小米MIX 4发布,实现了“真全面屏”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解决了前置摄像头与屏幕显示兼容的行业难题。
  • 2022年:双方联合定义1.5K屏幕标准,并推出国产首款2K LTPO屏幕(用于小米12系列)。LTPO技术通过动态刷新率调节显著降低功耗,成为高端旗舰机的标配。
  • 2023年:全等深微四曲面屏研发启动,累计申请专利超130项。这一技术通过四边等弯折深度的设计,提升了屏幕边缘显示的一致性和触控灵敏度,为折叠屏和高端直板机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

3. 折叠屏时代:国产柔性屏的全面突破(2024-2025)

  • 2024年:小米MIX Fold系列搭载TCL华星柔性屏,实现了国产折叠屏在耐用性、色彩准确性和铰链适配性上的全面升级。据供应链消息,该系列屏幕的弯折寿命达到20万次以上,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 2025年:二期实验室聚焦MicroLED、折叠屏迭代技术及AR/VR微显示领域,目标是在未来3年内实现新一代显示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技术突破与产业影响: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

1. 关键技术成果

  • 屏下摄像头技术:通过像素排列优化和驱动电路设计,解决了透光率与显示效果的矛盾,成为全面屏时代的标杆方案。
  • LTPO动态刷新率:结合算法与硬件创新,将屏幕功耗降低30%,直接延长了手机续航时间。
  • 柔性屏可靠性提升:通过新材料(如超薄UTG玻璃)和结构设计,使折叠屏的折痕问题减少50%以上。

2. 行业标准与生态构建

  • 双方联合主导制定了《2K LTPO屏幕技术规范》《屏下摄像头光学性能测试标准》等多项行业规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 TCL华星通过小米的终端需求反馈,快速迭代技术;小米则借助国产屏的成本优势,在高端市场与三星、苹果正面竞争。

3. 商业化成果

  • 小米旗舰机型屏幕国产化率从2017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5年的超60%,带动TCL华星营收年均增长25%以上。
  • 全球市场份额方面,TCL华星AMOLED屏幕出货量已跻身全球前三,仅次于三星和LG。

未来展望:联合实验室二期的战略布局

二期实验室将重点投入三大方向:

  1. MicroLED技术:研发更小尺寸、更高亮度的微显示面板,抢占AR/VR设备市场先机。
  2. 折叠屏迭代:开发无折痕柔性屏和卷轴屏原型,探索智能手机形态的终极形态。
  3. 绿色制造:通过低功耗材料和回收工艺,推动显示产业碳中和目标实现。

小米集团CEO雷军表示:“联合实验室是国产科技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典范。未来十年,我们将继续深耕显示技术,让中国屏幕走向世界。

国产屏的“黄金时代”已至

从屏幕供应商到技术共创伙伴,小米与TCL华星的合作史,恰是中国显示产业崛起的缩影。随着二期实验室的启用,双方在高端显示领域的布局将进一步加速全球技术格局的重塑。在“国产替代”与“创新驱动”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屏幕厂商正从幕后走向台前,重新定义全球显示产业的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