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男子酒驾被查后甩锅荔枝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在昌平区定泗路附近,一辆银色小轿车在距离交警酒驾夜查点还有 50 米时突然停车,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交警的警觉。交警迅速对该车司机进行盘查,经酒精初筛,该司机涉嫌酒后驾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司机辩称自己并未饮酒,而是吃荔枝导致的。为防止误判,民警再次对其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结果显示检测数值为 22mg/100ml,已达到酒后驾车标准。最终,该司机被依法处以罚款 1500 元、驾驶证记 12 分并暂扣半年的处罚。

这一事件不禁让人好奇,吃荔枝真的会导致 “被酒驾” 吗?眼下正值荔枝盛产之际,荔枝以其充足的含水量和香甜的口感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吃了荔枝马上开车确实有可能出现 “被酒驾” 的情况。
从科学原理来看,吃荔枝产生酒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在荔枝的运输过程中,其内部的果糖会通过 “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荔枝采摘后,脱离了原本的生长环境,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将果实中的糖分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另一方面,荔枝是一种含糖量很高的水果,当大量的糖类物质进入口腔后,会给口腔中的细菌提供丰富的养分。这些细菌在分解糖类的过程中,会生成酒精。综合这两种原因,在大量食用荔枝后,很可能会被误判为 “酒驾”。
不过,因吃荔枝导致的 “被酒驾” 情况,与真正饮酒后的酒驾有着本质区别。这种由食物引起的酒精测试结果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有实验表明,吃 2 颗荔枝后进行呼气检测,数值可能达到 63mg/100ml,但 2 分钟后再检测,数值就已下降至 17mg/100ml,5 分钟后更是下降至 4mg/100ml,接近未检出状态。一般来说,10 分钟以后,基本上都能降到非酒驾的标准。
除了荔枝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食物和饮品也可能导致类似的 “被酒驾” 情况。例如豆腐乳,其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添加一定量的酒精来提味和防腐,刚吃完豆腐乳进行酒精检测,很容易超过酒驾标准。酒酿,本身就是通过发酵制成,含有较高浓度的酒精,食用后马上开车也存在 “被酒驾” 风险。蛋黄派这类甜品,为了保证口感和延长保质期,大多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食用酒精,同样不可忽视。此外,像藿香正气水等一些中成药,其说明书上明确标注含有乙醇(酒精)成分,服用后立即驾车也可能被查出酒驾。
在此,交警部门提醒广大驾驶员,为避免酒驾行为或者酒驾误测的发生,在驾车前应当留意自己所吃食物是否含有酒精。如果不确定,尽量不要食用。一旦因食用含酒精食物被检测出疑似酒驾,也不必惊慌,应及时向交警说明情况,并配合进行后续的检测,如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或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血液检测,以证明自己并非真正饮酒驾车。毕竟,交通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谨慎驾驶、杜绝酒驾,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