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7月5日,美国突然宣布解除对中国C919大飞机发动机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的出口限制,引发全球关注。这一举措被部分舆论解读为美国“发善心”或缓和中美科技竞争的信号,但外交学院院长王帆等专家指出,此举绝非单方面让步,而是基于中美经贸会谈成果的阶段性调整,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战略博弈与长期风险。

一、事件背景:从“卡脖子”到突然松绑
C919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客机,其核心部件——航空发动机长期依赖美国通用电气(GE)与法国赛峰合资的CFM国际公司生产的LEAP-1C发动机。EDA软件则是芯片设计的关键工具,美国此前对华断供该技术,严重制约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2025年7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取消对上述技术的出口限制,允许企业恢复对华供货。这一决定距离中美在日内瓦、伦敦举行的经贸会谈仅数周,被视为美方释放的“善意”。然而,中国专家普遍认为,此举需结合中美战略竞争的全局视角解读。
二、专家解读:美国“松绑”的三大动因
1. 经贸会谈的阶段性成果
王帆指出,美国此次调整建立在中美经贸会谈的“互利共赢”基础上。2025年中美在日内瓦和伦敦的谈判中,可能就市场准入、关税减免等问题达成部分共识,美方以“解禁”作为交换条件,换取中国在贸易逆差、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让步。
2. 美国企业的利益驱动
CFM国际公司和美国EDA巨头(如Synopsys、Cadence)长期依赖中国市场。据2024年数据显示,GE航空对华发动机出口额超50亿美元,EDA软件禁令导致美国企业损失约20%的全球市场份额。在商界压力下,美国政府被迫调整政策以维护经济利益。
3. 分散战略压力的战术选择
美国当前面临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多线压力,同时需应对国内经济疲软和选举周期。通过局部放松对华技术限制,可暂时缓解中美摩擦,集中资源应对其他挑战。
三、本质分析:非“让步”而是权宜之计
尽管美方宣称“支持公平贸易”,但专家强调,此举绝非对华“发善心”。王帆指出:
- 历史规律:特朗普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反复无常,此次松绑可能只是短期策略。若中美核心矛盾(如台湾问题、科技霸权)未解决,美方随时可能重启制裁。
- 领域选择性:美国仅解除航空发动机和EDA限制,但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仍保持封锁,凸显其“精准遏制”策略。
四、长期风险:经济压舱石弱化后的新博弈
王帆警告,若中美经济相互依赖持续削弱,美国可能在政治、安全领域加大施压:
- 科技脱钩深化:美国或联合盟友建立更严格的“小院高墙”,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
- 地缘政治挑衅: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制造摩擦,转移国内矛盾。
- 金融武器化:通过美元霸权对中国企业实施二级制裁。
五、中国应对:保持警惕与主动突围
面对美方“松绑”,中国需采取双重策略:
- 短期利用窗口期:加速C919国产发动机(长江-1000A)研发,推动EDA工具自主化,减少对美依赖。
- 长期强化底线思维:
- 深化与欧洲、日韩的技术合作,对冲美国“脱钩”风险。
- 建立关键物资战略储备,应对可能的供应链中断。
- 在WTO等国际平台揭露美国“选择性松绑”的虚伪性,争取舆论支持。
结语
美国解除对华技术限制是中美战略博弈中的动态调整,而非关系转向的标志。中国需清醒认识到,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卡脖子”困境。正如王帆所言:“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始终是互利合作,但中方必须为最坏情况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