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时代,“充电自由” 成为了众多车主追求的目标。而近期,一项创新服务的出现,让新能源汽车充电也能像点外卖一样便捷,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充电方式的认知。

在北京海淀、经开区等多个区域,移动充电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新能源车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贴心服务。这些移动充电车就像是一个个随时待命的 “充电伙伴”,只要车主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它们便会迅速响应。
新能源车主只需通过手机一键预约,移动充电车便如同训练有素的快递小哥,带着大功率充电设备马不停蹄地奔赴指定地点。这一创新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了从 “车找桩” 到 “桩找车” 的巨大转变,堪称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据悉,这种移动充电车采用的是直流快充设备,充电效率极高。平均只需 1 小时,就能为电车完成 “续航”,让车辆迅速恢复活力。而且,其充电价格也十分亲民,每度电仅需 1 元,用户还可以通过线上轻松结算,整个过程便捷流畅。
在北京的很多老旧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加装充电桩的条件。这使得新能源车主每次充电都要大费周章,跑到很远的地方寻找充电桩,既耗费时间和精力,又给日常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了移动充电车后,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车主无需再为寻找充电桩而烦恼,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充电服务,大大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
以北京海淀区小南庄社区为例,这里的居民院大多建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力设备老旧,电容量有限。社区内新能源车主不断增加,充电缺口日益凸显。尽管社区曾考虑过加装充电桩,但经过测算,仅能满足极少部分车主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海淀区城管委和街道共同对接北京首钢城运公司,于去年 10 月中旬引入了移动充电车。如今,居民只需在微信群里预约,物业工作人员就会操作移动充电车到车位上给车辆充电。这种便捷的充电方式,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有效缓解了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
不仅在老旧小区,移动充电车在其他场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京经开区,赛宝新能源已投放约 60 辆移动充电车,覆盖了多个社区及企业园区,累计服务超 1 万位车主,完成近 6 万次充电。赛宝新能源首席运营官林琳表示,上门超充服务旨在解决车主充电过程中的各类痛点,通过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快速响应车主需求,让充电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移动充电车的出现,是否会与现有的充电桩网络形成竞争关系呢?亿瓦研究院创始人黄山认为,移动充电车主要用于应急补电和高速救援等特殊场景,是补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场景补充,可以与充电桩网络形成互补。林琳也解释道,上门超充服务主要填补了现有充电桩网络的 “网络盲区” 和 “应急缺口”。在一些空间有限、安装充电桩困难的老旧小区,以及节假日服务区 “一桩难求”、车辆半路抛锚等应急场景中,移动充电车能够快速响应,实现即时补能,弥补了公共快充 “无法移动” 的短板。例如,在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排队时间平均可达 2 – 3 小时,而上门超充服务只需 1 小时就能到达现场并完成充电,大大节省了车主的时间。
从需求侧来看,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高,车桩比失衡问题愈发突出,移动超充可快速填补补能缺口。而且,应急需求日益常态化,催生了 “即时补能” 的刚需。据统计,每年因充电问题导致的车辆抛锚事件超过 10 万起。此外,中产家庭、网约车、运营车车主对 “时间成本大于金钱成本” 的接受度提升,也为上门超充服务的溢价提供了空间。目前,已有超 60% 的网约车司机表示愿意为上门超充服务支付一定溢价。
在技术层面,更高能量密度电池、更智能调度算法等将深刻影响上门超充服务的发展。目前,移动充电车可满足 20 – 30 辆新能源车一次性充电需求,未来随着电池技术进步,这一数字有望提升至 50 辆以上。通过更智能调度算法,充电车调度时间可缩短 30% 左右。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及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移动充电车还有望实现自主行驶和自动充电,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便捷性与智能化水平。
新能源汽车车主董延对移动充电车服务的未来满怀期待:“希望这种服务能越来越普及,覆盖更多地区。随着技术进步,作为车主我更期盼充电速度更快、价格更亲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表示,从 “车找桩” 到 “桩找车” 是数字时代智能化转型的方案,设备多跑路、民众少跑路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移动充电车这一创新服务模式的出现,无疑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它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