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 “卖子求生”,能如愿吗?

星巴克要 “卖子求生” 了。

据彭博社 6 月 21 日报道,星巴克正在考虑出售其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目前已与顾问合作,探索包括少数股权投资在内的战略选择,潜在竞购者包括私募股权公司和战略投资者。

星巴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中国是星巴克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坚定不移。”

星巴克强调,目前并未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只是在评估战略选择,以最大化股东价值并推动业务增长。

据《金融时报》报道,高瓴资本、KKR 等私募股权公司对星巴克中国业务表现出浓厚兴趣,潜在交易价值可能超 100 亿美元。此外,一些亚洲消费品集团和中国本土咖啡品牌也在关注此次潜在交易。

自 2024 年底以来,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出售传闻不断。2025 年 3 月,路透社报道称,星巴克正与潜在投资者洽谈出售中国业务少数股权,估值约 100 亿美元。6 月,有消息称星巴克已启动反向路演,向潜在投资者推介中国业务。

星巴克此次寻求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主要是为应对中国市场激烈竞争和业绩压力。面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咖啡品牌崛起,星巴克市场份额和业绩受到冲击。

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瑞幸在中国咖啡市场门店数量占比达 35.1%,位居第一,星巴克占比 13.58%,退居第二。营收方面,瑞幸在 2023 年已实现对星巴克中国的超越。

业绩压力下,星巴克不得不采取降价等措施应对竞争。2025 年 6 月,星巴克首次在中国市场实施降价,部分非咖啡类冰饮平均降幅达 5 元,但市场反应平平。

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已有 25 年,1999 年 1 月,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设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起初,星巴克采用分区授权模式,与北京美大、统一集团、香港美心等合作拓展市场。

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提升,星巴克开始逐步回购股权。2017 年,星巴克豪掷 13 亿美元,从统一集团手中买下合资公司 50% 股份,将江浙沪 1300 家门店转为直营,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如今,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困境,2024 财年,星巴克中国市场营收为 29.58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同店销售方面,2024 财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 8%,其中同店交易量与去年持平,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 8%,订单量下降 6%。

进入 2025 财年,星巴克业绩虽有企稳迹象,但压力仍存。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微增 1% 至 7.44 亿美元,但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 6%;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5% 至 7.40 亿美元,在平均客单价下滑 4% 的情况下,得益于交易量提升 4%,同店销售额才勉强持平。

面对激烈竞争,星巴克也在积极调整策略,通过产品创新、门店拓展、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寻求突破。

产品创新上,星巴克推出 “真味无糖” 创新体系,提供超 500 种风味组合客制化选项,满足消费者健康和口味多样化需求。同时,积极拓展非咖产品领域,推行 “上午咖啡 下午非咖” 双引擎增长策略,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

门店拓展方面,星巴克持续保持高质量、稳健布局和增长。截至 2025 财年第三季度末,全国门店数量已达 7828 家,本季度新开 70 家门店,并成功进驻 17 个县级市场。

数字化转型上,星巴克专星送业务保持健康增长,依托领先技术能力和高效自配送履约体系,为顾客提供稳定、一致的线上线下体验。同时,通过联合会员计划等方式,提升会员粘性和忠诚度。

尽管星巴克采取了诸多措施,但要在中国市场重拾增长动力仍面临挑战。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激烈,本土品牌凭借价格优势、创新营销和快速扩张,不断抢占市场份额。

此外,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对咖啡品质、口味、健康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星巴克需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与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若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新投资者可能会在门店扩张、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等方面推动星巴克中国业务变革,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业绩表现。

对星巴克而言,出售部分股权可引入外部资本和资源,助力中国业务发展,同时保留部分股权,维持对业务的影响力。但如何平衡与新投资者的关系,确保战略有效实施,是星巴克面临的挑战。

对潜在投资者来说,星巴克中国业务虽面临挑战,但仍具有品牌影响力、成熟供应链体系和庞大门店网络等优势。若能通过投资实现协同效应,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份额,将有望获得可观回报。

不过,投资星巴克中国业务也存在风险,如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变化、品牌整合难度等。

目前,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出售交易仍在评估和探索阶段,最终结果和交易细节尚未确定。但无论交易与否,星巴克都需在中国市场持续创新和变革,以应对激烈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咖啡市场而言,这一潜在交易可能重塑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