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车辆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在车辆从自动驾驶模式切换至人工驾驶模式时,最大限度降低驾驶员接管车辆的安全风险,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6月17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公布了一项名为“一种智能驾驶车辆的ESC激活方法和装置”的专利,通过智能预判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的激活时机,提前向驾驶员发出预警信号,为自动驾驶的安全过渡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一、专利背景:自动驾驶接管的安全挑战
自动驾驶技术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复杂路况或系统能力边界场景下,仍需驾驶员及时接管车辆。然而,驾驶员接管过程中存在两大核心风险:
- 接管时机滞后:若系统未能提前预警,驾驶员可能因反应时间不足导致操作延迟,引发事故。
- ESC激活冲突: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是车辆失控时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其突然激活可能与驾驶员接管动作产生冲突,进一步增加风险。
引望此次公布的专利,正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专利核心:智能预判ESC激活概率,提前预警
根据专利摘要及描述,该技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安全接管:
1. 动态监测ESC激活概率
- 车辆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系统实时计算ESC介入的可能性(基于车速、路面附着力、转向角等参数)。
- 若计算出的ESC激活概率超过预设的“锁存区间”(即风险阈值),系统判定当前驾驶状态可能存在失控风险。
2. 分阶段预警机制
- 预退出信号:在ESC实际激活前,系统向智能驾驶系统(ADS)发送预退出指令,逐步降低自动驾驶介入程度,为驾驶员接管做准备。
- 视觉/听觉预警:同步触发仪表盘提示、蜂鸣器等预警信号,强制驾驶员注意力回归驾驶任务。
3. ESC精准激活
- 当车辆稳定参数(如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达到ESC激活条件时,系统立即启动ESC,纠正车辆姿态。
- 此时驾驶员已通过预警获得反应时间,可协同操作(如修正方向盘或制动),避免与ESC介入产生冲突。
三、技术优势: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
相较于传统自动驾驶系统的被动接管逻辑,引望专利的创新性体现在:
- 风险预判能力
通过概率模型动态评估ESC激活需求,而非依赖单一传感器数据,显著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 - 人机协同优化
预退出信号与ESC激活的协同设计,避免了驾驶员接管时车辆突然失控的“惊险时刻”,实现更平滑的过渡。 - 兼容性与扩展性
该技术可适配L2至L4级自动驾驶系统,且能与未来V2X(车联网)数据结合,进一步优化风险预测模型。
四、行业意义:推动自动驾驶安全标准升级
引望此次专利的公布,对行业具有多重启示:
- 安全冗余设计的重要性
自动驾驶系统需构建多层安全防护,ESC作为机械层面的最后保障,其与软件算法的协同将成为技术关键。 - 驾驶员信任的建立
通过透明化的预警机制(如明确提示接管原因),可减少驾驶员对自动驾驶的疑虑,加速技术落地。 - 专利布局与标准竞争
华为通过引望持续加码智能驾驶专利,凸显其在“全栈自研”技术路线上的野心,未来或主导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五、未来展望:从单点技术到全域安全生态
尽管该专利已覆盖ESC激活这一核心场景,但自动驾驶安全仍需多维度突破:
- AI预测能力:结合历史驾驶数据与实时路况,预测长尾风险(如动物突然闯入)。
- 冗余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数据交叉验证,降低误判概率。
- 法规与伦理配套:明确驾驶员与系统的责任边界,推动立法跟进技术发展。
结语
引望此次专利的公布,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功能实现”向“风险可控”的深层演进。通过智能预判与主动预警,技术正逐步解决最棘手的接管安全问题。随着华为等企业的持续创新,自动驾驶的全面商业化或将在安全性突破后迎来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