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啤酒”倍斯特”低价突围汽水市场:供货价直降10元叫板大窑 背靠350亿巨头能否复制U8神话?


一、低价策略抢占餐饮渠道,倍斯特”以价换量”剑指全国

6月中旬,北京经销商王洋向财联社透露,燕京啤酒旗下新品”倍斯特”汽水以单箱供货价低于大窑10元的绝对优势快速铺货。”33元/箱开票,10箱搭赠2箱,折合每瓶仅2.3元,零售价却与大窑持平(5-6元),渠道利润空间更大。”这一策略直击餐饮行业痛点——在利润微薄的餐馆场景中,高毛利饮品成为刚需。

对比竞品数据可见,倍斯特的渠道让利堪称”狠招”:

  • 大窑:北京市场供货价38元/箱(或45元/箱搭赠2箱),单瓶毛利润约4-4.8元;
  • 北冰洋:供货价60元/箱(搭赠后成本更低),单瓶毛利润约3元;
  • 倍斯特:供货价仅27.5元/箱(搭赠后),单瓶毛利润预估达4.5元以上,且空瓶返利更高(3元/箱 vs 大窑2元)。

燕京啤酒显然深谙”价格战+渠道利润”的组合拳——通过压缩自身利润换取终端铺货速度,同时以高返利刺激经销商推广热情。这种打法与大窑崛起路径高度相似,但背靠350亿元市值的啤酒巨头,倍斯特的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更胜一筹。


二、”啤酒+饮料”协同战略:U8成功能否复刻?

燕京啤酒此次跨界并非偶然。董事长耿超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明确三点动机:

  1. 市场趋势:碳酸饮料行业年增速超5%,远高于啤酒行业的存量竞争;
  2. 渠道复用:燕京U8已占据餐饮渠道优势,倍斯特可共享终端网络;
  3. 生产协同:啤酒与汽水在生产设备、供应链上高度重合。

这一逻辑与华润啤酒收购白酒企业、青岛啤酒布局黄酒的多元化路径异曲同工。但关键在于,燕京U8的成功能否复制到饮料领域?

  • U8凭借”大单品+年轻化营销”(代言人关晓彤、王一博)实现31.4%销量增长,成为燕京啤酒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 倍斯特则需面对更激烈的竞争——碳酸饮料市场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垄断,国产品牌如北冰洋、冰峰长期困于区域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倍斯特选择玻璃瓶装+餐饮现饮场景切入,既规避了与巨头在零售端的正面冲突,又利用餐饮渠道的高频消费特性培养用户习惯。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能否奏效,仍需观察其全国化铺货进度。


三、行业困局下的突围战:啤酒巨头的多元化焦虑

燕京啤酒的转型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

  • 啤酒业务增长乏力:2024年燕京啤酒销量仅增长1.57%,营收增速3.2%;青岛啤酒销量下滑5.9%,华润啤酒高端产品线承压;
  • 多元化尝试分化:重庆啤酒推新汽水、乌苏啤酒布局能量饮料,但多数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 资本市场的期待:燕京啤酒股价年内涨幅50%,投资者对其”二次创业”寄予厚望。

在此背景下,倍斯特被赋予”第二增长曲线”的厚望。然而,饮料行业的挑战不容小觑:

  1. 品牌认知度不足:北冰洋等区域品牌尚难走出本土,倍斯特需突破”燕京=啤酒”的消费者心智;
  2. 渠道深耕难度大:餐饮渠道虽能快速起量,但需长期维护终端关系,且易受竞品价格战冲击;
  3. 健康化趋势:无糖饮料、气泡水等新品类分流消费者,传统碳酸饮料增长天花板隐现。

四、未来展望:低价策略可持续性存疑

短期来看,倍斯特的低价策略能有效抢占市场份额,但长期需解决两大问题:

  1. 盈利平衡点:若持续让利,如何保证经销商和自身的利润空间?
  2. 产品差异化:除价格外,能否在口味、包装或营销上打造独特卖点?

参考大窑的成长路径,其成功不仅依赖低价,更得益于精准定位”聚餐场景”和差异化容量设计(520ml大瓶装)。倍斯特若仅靠”更便宜”,恐难逃价格战泥潭。

结语
燕京啤酒押注倍斯特,是一场以空间换时间的豪赌。在啤酒行业增长见顶的当下,跨界饮料既是无奈之举,亦是破局关键。能否复制U8神话,取决于其能否在价格优势之外,构建真正的品牌护城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