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突围战:从”防守者”到”破局者”的生死时速


一、即时零售硝烟再起:饿了么的”被动跟随”困局

6月的电商战场,美团与京东的”颜色大战”(黄龄、蓝盈莹、惠英红代言)将即时零售的竞争推向高潮。饿了么虽以”蓝的一定赢”跟进,但背后折射的却是战略被动性——从”悦享会员”上线、”优店腾跃计划”追加10亿投入,到联合淘宝闪购的”跨境购”服务,饿了么的每一步都像是对美团和京东的战术复刻。

核心矛盾:

  • 京东的攻势:刘强东以”外卖高频带电商低频”策略,4月日单量破千万,6月突破2500万单,直接拉动京东零售收入增长16.3%,超越淘天9%的增速。
  • 美团的防御:王兴誓言”不惜代价战斗到底”,美团闪购已冲击淘天基本盘。
  • 饿了么的尴尬:5月底日单量虽达4000万,但增长依赖补贴(”饿补超百亿”对标京东百亿补贴),缺乏差异化突破。

数据印证:

  • QuestMobile显示,京东外卖流量反哺电商,日活用户增长2000万;而饿了么的”淘宝闪购”整合更多是资源盘活,未形成新增量。

二、战略摇摆与成本压力:饿了么的”两难棋局”

饿了么的困境不仅是外部竞争,更是内部定位的模糊。自2018年与口碑合并后,其战略层级多次调整,甚至一度边缘化。如今蒋凡将其与淘天绑定,试图打造”远近场电商融合”样板,但问题凸显:

  1. 盈利与增长的平衡
    • 2025财年阿里本地生活亏损缩至37亿,但2025年四季度亏损骤增至23.2亿,”百亿补贴”消耗过快。
    • 若2026财年补贴耗尽,本地生活亏损或再超百亿,拖累淘天整体利润。
  2. 资源分配的博弈
    • 阿里”饱和式投入”需多业务协同,但饿了么需与高德、飞猪争夺算力、资金支持。
    • 蒋凡需证明饿了么能成为AI转型期的”现金奶牛”,而非无底洞。

行业启示:

  • 外卖行业补贴战历史表明,短期流量争夺后,仅头部玩家(如美团)能通过规模效应盈利。饿了么若无法打破”跟随-亏损-再跟随”循环,或将重蹈覆辙。

三、破局关键:从”守擂”到”造擂”的三大战略转向

饿了么若想摆脱”老三”命运,需在三个维度重构竞争力:

  1. 差异化服务:从”运力”到”生态”
    • 美团强于”万物到家”,京东主打”品质外卖”,饿了么需挖掘细分场景(如医药、奢侈品即时配送),利用天猫国际供应链优势打造”跨境即时零售”壁垒。
    • 案例:上海、广州等50城次日达的”跨境购”服务,可复制到更多城市,形成差异化标签。
  2. 技术驱动效率:AI调度与成本优化
    • 阿里达摩院的AI算法可优化骑手路径规划,降低单均配送成本;通过大数据预测需求,减少备餐浪费。
    • 对标:美团已通过”超脑系统”将配送效率提升20%,饿了么需加速技术追赶。
  3. 组织重构:明确”第一曲线”地位
    • 饿了么需摆脱”试错业务”标签,成为阿里本地生活的核心引擎。参考京东外卖”投入不设上限”,阿里需给予饿了么独立决策权与资源倾斜。

结语:即时零售的终局是”生态战”

2030年2万亿的即时零售市场,注定是巨头的游戏。饿了么的突围不仅需要短期战术反击,更需长期战略定力——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造局,将”运力优势”转化为”生态壁垒”。否则,在美团与京东的夹击下,”老三”的位置或将愈发岌岌可危。

(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