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级爆火:一场跨越国界的“娃娃狂欢”
2025年6月,泡泡玛特的Labubu系列盲盒以近乎荒诞的方式席卷全球市场。泰国女星Lisa、贝克汉姆、蕾哈娜等国际巨星的“自来水”安利,让这个原本小众的IP一夜之间成为现象级爆款。英国粉丝为抢购Labubu大打出手,泰国文旅部门将其封为“文旅体验官”,美国市场甚至将泡泡玛特App推上购物榜榜首。在国内,二手平台价格飙升至官方售价的4倍,全球唯一一只薄荷色Labubu拍出108万元天价,资本市场更以股价暴涨300%回应这场狂欢。

这场狂热的背后,是一个曾被视为“丑萌”的小精灵如何逆袭的故事。Labubu诞生于2016年香港插画师龙家升的笔下,作为The Monsters系列主角之一,它在MOLLY的光环下默默无闻了整整8年。直到2024年,泰国明星Lisa在社交媒体晒出Labubu玩偶后,一场由明星效应、稀缺性和社交裂变共同驱动的“造神运动”就此开启。
二、从“弃子”到“现金牛”:Labubu的逆袭之路
Labubu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至2023年,其IP收入仅从1.08亿元增长至3.68亿元,长期被同期推出的DIMOO和Skullpanda压制。直到2024年,泰国市场的爆发成为转折点——Lisa的同款Labubu在东南亚引发抢购潮,随后欧美明星的跟进让热度蔓延至全球。
泡泡玛特的财报揭示了这场逆袭的关键数据: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收入同比增长726.6%,突破30亿元,成为公司首个30亿级IP,远超MOLLY的20.9亿元。更惊人的是,Labubu的毛利率高达66.8%,净利率25.4%,成为泡泡玛特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三、爆款逻辑:幸运大转盘与全球化供应链
泡泡玛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套精密的商业模型在支撑:
- IP孵化“广撒网”策略:截至2024年,泡泡玛特运营100多个IP,其中85.3%收入来自自有或独家授权IP。这种“广撒网”模式通过绑定龙家升等顶尖艺术家,最大化爆款概率。
- 全球化供应链测试:Labubu的爆火对泡泡玛特的产能和物流提出了极限挑战。公司迅速联动东南亚工厂扩产,并通过跨境电商直达欧美市场,展现了成熟的全球化运营能力。
- 社交裂变与稀缺性营销:明星效应叠加直播间“明盒”炒作,制造了“越买不到越想要”的心理效应。黄牛市场的疯狂进一步推高价格,形成“稀缺—炒作—再稀缺”的闭环。
四、争议与隐忧:黄牛、假货与泡沫风险
在光鲜的数据背后,Labubu的爆火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 黄牛与假货泛滥:二手市场价格混乱,高仿品以假乱真,甚至出现“700元买假货被群嘲”的案例。
- 消费者心理异化:从“为喜爱买单”到“为升值囤货”,部分玩家陷入投机泡沫。肖肖等家长坦言,最初只是想满足女儿心愿,却逐渐被“越看越顺眼”的心理绑架。
- 可持续性存疑:潮玩行业的爆款依赖运气,Labubu能否复制MOLLY的长期生命力仍是未知数。
五、未来展望:“中国版Hello Kitty”的野心
摩根大通预测,Labubu的销售额将在2027年达到110亿元,成为真正的“中国版Hello Kitty”。但泡泡玛特需要警惕三大挑战:
- IP生命周期管理:如何延长Labubu的热度,避免重蹈MOLLY后劲不足的覆辙?
- 全球化竞争:迪士尼、三丽鸥等巨头环伺下,如何保持文化输出优势?
- 商业模式创新:从盲盒到潮玩生态,能否孵化出更多元化的变现路径?
结语:一场关于欲望与商业的魔幻现实主义
Labubu的爆火,既是全球化浪潮下文化消费的缩影,也是Z世代情感投射的载体。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潮玩经济的疯狂与理性——当一只搪胶娃娃的价格堪比奢侈品时,我们买的究竟是童心,还是资本游戏的入场券?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Labubu的崛起既是机遇也是试金石。能否将这场“幸运大转盘”的偶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奇迹,将决定它能否真正成为“中国版迪士尼”。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