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费困局:从”一年一千”到”四十年分期”
近日,一则关于中公教育退费周期过长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武汉一名学员因考试未通过,依据合同申请退还17000元培训费,却被告知需分17年完成退款,每年仅返还1000元。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公教育工作人员透露,若退款金额超过2万元(如2万元至3万元区间),退费周期可能延长至40年——即每年退1000元,需40年才能退完。

该学员表示,2024年她花费2万余元报名中公教育的公考培训班,合同中明确约定:若笔试未通过,机构将退还17000元。然而,当她因考试失利申请退款时,却遭遇”漫长等待”。在记者陪同下,学员前往武汉市洪山区中公教育分校,前台工作人员坦言退费延迟与**”资金链紧张”**有关;而退费处理点的工作人员则详细解释了当前政策:
- 2022-2023年学员:退款金额2万元以上者,每年退1000元;2万元以下者,每年退500元;
- 2024年及之后学员:改为每年分两次退款,每次按剩余金额的10%返还。
工作人员甚至”建议”学员通过诉讼解决,称机构可提供在线起诉系统,”胜诉率100%”,但需等待开庭——这意味着即便走法律程序,退费周期可能仍无法缩短。
学员困境:退费周期远超合理范围
“17年才能拿回自己的钱,孩子都上大学了!”该学员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地中公教育学员均面临类似问题:
- 广东学员李女士:2023年报名教师资格证培训,未通过后申请退款3万元,被告知需分30年返还;
- 江苏学员王先生:2022年缴纳2.5万元考公课程费,退款时被要求”每年退500元,50年退完”;
- 河北学员张同学:2024年新签协议,虽改为”每年退10%”,但若剩余金额较高(如1.5万元),仍需15年才能结清。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中公教育的退费政策已从”合理分期”异化为”超长待机”。以17000元分17年为例,若按现行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约2%)计算,学员不仅损失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更可能因通货膨胀导致实际购买力大幅缩水。而2万元退款需40年的政策,更是被网友调侃为”比房贷还款周期还长”。
机构回应:资金链紧张与政策调整
面对舆论质疑,中公教育官方尚未发布正式声明,但记者从多地分校了解到,退费周期延长主要源于**”公司经营压力”**。一名不愿具名的内部员工透露:”近年来公考培训行业竞争加剧,叠加疫情影响,公司现金流紧张。为了维持运营,只能通过延长退费周期缓解资金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公教育在2024年调整了退费政策:将此前部分学员的”年度固定金额退款”(如每年1000元)改为”按比例退款”(每年退剩余金额的10%)。工作人员解释称,此举是为了”平衡学员需求与公司资金周转”——例如,若学员剩余退款金额为1万元,按10%计算每年可退1000元(与旧政策相同);但如果剩余金额为5000元,则每年仅退500元,周期反而延长。
然而,这种调整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培训机构与学员签订的退费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得单方面延长履行期限。”若因经营困难无法及时退款,应与消费者协商一致,而非强制推行不合理政策。”北京某律所合伙人表示。
行业反思:预付费模式下的信任危机
中公教育的退费困局并非孤例,其背后折射出教育培训行业的预付费模式风险。长期以来,培训机构普遍采用”先缴费后上课”的模式,部分机构甚至推出”不过包退””分期付款”等营销策略吸引学员。然而,当学员要求退款时,却常因机构资金链断裂、管理混乱等问题陷入漫长等待。
以中公教育为例,其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负债总额超过百亿元,其中”合同负债”(主要为学员预付学费)占比高达60%。尽管机构声称”资金用于课程研发和运营”,但频繁的退费纠纷暴露了其现金流管理的脆弱性。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可能通过”拖延退款”变相占用学员资金,甚至引发”跑路”风险——近年来,韦博英语、优胜教育等机构倒闭事件已为行业敲响警钟。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培训机构时需格外谨慎:
- 警惕”包过””全额退款”承诺:此类条款往往隐藏附加条件,需仔细阅读合同细则;
- 优先选择分期付款或短期课程:避免一次性缴纳大额费用;
- 保留合同与缴费凭证:若遇退费纠纷,及时向消费者协会或监管部门投诉;
- 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若协商无果,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机构按约定履行退费义务。
监管出手:如何破解退费难题?
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退费乱象,监管部门已开始行动。2024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并”建立预收费专用账户,确保资金安全”。然而,对于成人职业教育领域(如公考、考研培训),目前仍缺乏针对性的退费监管细则。
专家建议,应从以下方面加强治理:
- 完善法规:针对职业培训预付费模式,制定明确的退费周期上限(如最长不超过1年),禁止”超长分期”;
- 资金监管:要求培训机构将学员预付学费存入第三方托管账户,按课程进度或退费申请分期拨付;
- 信用惩戒:将恶意拖延退费的机构纳入黑名单,限制其招生资质;
- 行业自律:推动培训机构建立”退费快速通道”,通过保险或风险准备金机制保障学员权益。
退费不该成为”马拉松”
教育是民生之本,培训机构的诚信与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权益。中公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头部机构,本应以身作则,却因退费问题陷入信任危机,令人唏嘘。无论资金链多么紧张,保障学员的合法权益都应是底线。对于广大学员而言,维权之路或许漫长,但法律与监管的力量终将为他们撑腰。
正如一位学员所言:”我们花钱买的是知识和服务,不是漫长的等待。”希望中公教育及其他机构能正视问题,尽快优化退费政策,让教育回归本质,让信任不再被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