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风暴:消费者吐槽与百果园的回应
近日,社交媒体上关于百果园水果”价格过高、品质下降”的讨论持续发酵。不少网友吐槽:”随便买几样水果就花掉一百多元””月薪2万都吃不起””到底谁在买百果园?”甚至有人质疑,百果园是否已成为”高端水果刺客”。

面对舆论压力,百果园创始人、董事长余惠勇在8月8日发布视频回应,核心观点可总结为:
- “真正了解水果的人非常少”——他认为消费者对水果的品质、种植、流通等环节认知有限,因此难以判断价格的合理性。
- “百果园坚持高品质战略”——尽管有消费者认为价格过高,但百果园仍有数千万会员支持,说明其价值被部分消费者认可。
- “商业的本质是教育消费者”——余惠勇强调,百果园多年来致力于让消费者理解水果的真实价值,而非单纯迎合低价需求。”如果消费者不知情,他们只能选择便宜的产品。”
这一回应既未直接承认定价过高,也未承诺降价,而是将争议归因于消费者的”认知不足”,引发进一步讨论。
百果园的商业模式:高价背后的逻辑
百果园的定位一直是”高端水果零售”,其高价策略基于以下几个核心逻辑:
- “三无退货”信任体系
百果园早年推出”不好吃三无退货”(无小票、无实物、无理由退货),以此建立消费者信任。这种模式依赖高客单价支撑,因为退货成本较高,只有利润空间足够才能维持。 - 全产业链把控
百果园宣称对水果进行”四度一味一安全”(糖酸度、鲜度、脆度、细嫩度、香味、安全性)的严格分级,并直接与产地合作,减少中间环节。这种模式成本较高,最终反映在售价上。 - 品牌溢价
百果园通过门店形象、服务标准(如试吃、包装)塑造”高端水果店”形象,目标客群是愿意为品质和便利支付溢价的消费者。
然而,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这种”高端”买单? 当经济环境变化、消费降级趋势明显时,百果园的高价模式面临挑战。
业绩下滑:资本市场压力显现
百果园的困境不仅来自消费者吐槽,更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 2023年上市后业绩变脸
2023年1月,百果园登陆港交所,但随后营收增速骤降至0.69%,净利润增速仅11.88%,远低于市场预期。 - 2024年首次亏损
2024年,百果园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而2023年同期盈利3.81亿元。这是近五年来首次净利润亏损。
亏损原因可能包括:
- 消费降级——经济环境变化导致消费者更倾向于平价水果(如社区团购、超市促销)。
- 竞争加剧——盒马、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平台提供类似品质的水果,且价格更具竞争力。
- 运营成本高——直营模式、门店租金、人工成本等挤压利润空间。
行业困境:水果零售的普遍挑战
百果园的争议并非个例,整个水果零售行业都面临类似问题:
- 水果天然高损耗
水果易腐烂,供应链管理难度大,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
尽管部分人愿意为高品质支付溢价,但多数消费者仍倾向于”性价比优先”。 - 市场竞争激烈
传统商超、社区生鲜店、电商都在争夺水果市场,百果园的差异化优势逐渐被稀释。
未来出路:百果园如何破局?
面对争议和业绩压力,百果园可能需要调整策略:
- 优化定价策略
- 针对不同客群推出分层产品(如高端线+平价款)。
- 增强价格透明度,解释高价背后的品质差异。
- 提升消费体验
- 加强数字化服务(如线上预订、会员折扣)。
- 优化门店体验,减少”高价低质”的负面印象。
- 供应链优化
- 进一步降低损耗,提高效率。
- 探索更灵活的采购模式,应对市场波动。
- 重新定位品牌
- 如果坚持高端路线,需强化”物有所值”的认知。
- 如果转向大众市场,需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性价比。
结语:消费者与企业的双向选择
百果园的争议本质上是**”消费者预期 vs 企业定价策略”**的碰撞。余惠勇所言”消费者不了解水果”有一定道理——大多数人确实难以判断一颗苹果的成本构成。但企业的责任不仅是教育消费者,更要在品质与价格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百果园能否重拾市场信任,取决于它能否在坚持品质的同时,找到更合理的商业模式。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月薪2万吃不起水果”或许只是调侃,但”花多少钱买什么样的水果”,始终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