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隐退幕后,京东激进扩张:国际化并购+AI重注背后的战略突围

从“低调隐身”到“激进落子”

6月17日刘强东的分享会,成为京东战略转向的关键节点。此前,这位京东创始人频繁露面——从亲自送外卖、与骑手聚餐,到化身“猪猪侠”为京东外卖站台,试图以个人IP提振士气。但此后,刘强东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京东却以前所未有的激进姿态展开布局:开线下厨房、收购德国零售巨头Ceconomy、剑指香港佳宝超市、密集押注具身智能与大模型,在零售、国际化、AI三大赛道同时落子,试图打破过去五年的“失落期”。

刘强东在分享会上直言,过去五年是京东“最没有特色、贡献价值最少”的五年,“没有创新,没有成长,没有进步”。而如今,他吹过的“牛”——国际化、技术驱动、供应链深耕——正被京东以更果断的方式落地。这场变革背后,折射出京东对行业格局的重新审视:当电商红利见顶、AI浪潮席卷、全球化竞争加剧,京东必须通过战略突围找回增长引擎。

国际化:从“物流基建”到“本土化并购”,补足零售短板

1. 过去:重仓物流,轻零售的“隐形国际化”

京东的国际化布局始于2015年,但长期以**“基建先行”**为主基调。其早期推出的跨境电商平台Joybuy主要面向全球销售中国商品,随后在东南亚投资了印尼电商Tokopedia、越南Tiki、印度物流企业ShadowFax,并与泰国Central Group成立合资公司JD Central,甚至试水了东南亚首家无人店JD X。然而,2018年后,受国际环境变化及本土竞争影响,京东海外零售业务逐渐收缩,俄罗斯、澳洲站点相继关停,外界对其认知更多停留在“物流网络”而非“跨境零售”。

2. 现在:刘强东定调“本地化电商”,并购撬动欧洲与香港市场

在6月的分享会上,刘强东明确表态:“未来京东最重要的一块业务是国际,战略是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本地采购,只卖有品牌的货。” 这一战略转向迅速转化为行动:

  • 欧洲:收购Ceconomy,获取千家门店与成熟供应链
    7月,京东宣布以约2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0亿元)全资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旗下品牌MediaMarkt和Saturn)。这家拥有1000多家门店、覆盖欧洲多国的企业,不仅是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之一(2023/24财年营收224亿欧元,线上占比24%),更拥有强大的线下渠道和供应链体系。 对京东而言,Ceconomy的价值在于:
    • 线下触点补充:千家门店和仓储网络可快速转化为京东电商的“前置仓”,解决跨境物流“又慢又贵”的痛点;
    • 品牌信任背书:MediaMarkt和Saturn在欧洲消费者心中具有高认知度,帮助京东摆脱“低价白牌”标签;
    • 技术赋能提效:京东的物流、支付、AI推荐等技术可与Ceconomy的线下运营结合,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本地化零售。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计划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团队,强调“独立运营”,以降低整合风险。
  • 亚洲:加码香港,收购佳宝超市切入高频消费场景
    去年9月,京东宣布投入15亿港元深耕香港市场,今年更推出商品价格补贴、物流优化等计划。近期,京东拟收购香港连锁超市佳宝(拥有90家门店、自建物流体系,80%货品直采),以低成本切入本地高频消费场景。交易完成后,双方将成立新公司,京东借此获得香港市场的线下入口,并以此为跳板辐射大湾区及东南亚。 战略逻辑清晰:先搭基建(物流网络),再通过并购快速获取本地零售资源(门店、供应链、品牌),最终实现“供应链+本地化运营”的闭环。

AI:从“内部提效”到“生态布局”,技术叙事的重构

1. 过去:供应链导向的AI应用,对外声量不足

京东在AI领域的探索长期围绕**“降本增效”**展开,例如利用AI优化仓储物流路径、智能客服、精准营销等,但这些应用多服务于内部业务,对外缺乏标杆案例。尽管其大模型已渗透至零售全流程(导购、供应链、客服等),但相比腾讯、阿里的“大模型竞赛”,京东显得相对低调。

2. 现在:具身智能+大模型双线出击,构建技术生态

随着AI技术迭代(尤其是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京东开始高调布局:

  • 具身智能:投资+自研,抢占家庭服务机器人赛道
    今年初,刘强东参观香港具身智能项目后,京东迅速成立专项部门,聚焦家用机器人研发,并挖来前商汤科技副总裁沈徽担任负责人。5月起,京东连续投资四家相关企业(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覆盖AI大脑、机器人本体及场景落地全链条。 7月,京东发布JoyInside附身智能方案(为机器人、机器狗等提供大模型驱动的对话能力),并与数十家机器人品牌合作。更重磅的是,其宣布投入超百亿资源启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目标三年内助力100个品牌成交额破10亿,推动机器人进入百万终端场景(如家庭陪伴、养老护理、工业协作)。
  • 大模型:JoyAI品牌升级,开源生态加速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京东将旗下大模型品牌升级为JoyAI,并开源智能体平台JoyAgent,降低开发者接入门槛。这一动作标志着京东从“内部工具”转向“开放生态”,试图通过技术赋能吸引更多合作伙伴。 战略意图明显:通过“自研(JoyAI)+投资(具身智能企业)+生态(开源平台)”三路并进,京东希望在AI时代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既服务于自身零售、物流的智能化升级,又通过技术输出寻找新增长极。

行业信号:创始人回归、投资并购潮与生态竞争

京东的激进转型,透露出三个关键行业趋势:

  1. 创始人定力的价值:刘强东隐退幕后却主导战略,印证了“核心决策者对企业方向的关键作用”。当企业陷入增长瓶颈时,创始人的经验与魄力往往能推动破局。
  2. 投资并购窗口期:2025年互联网行业进入新一轮投资周期,AI、出海、即时零售成为热点。京东通过收购Ceconomy、佳宝及具身智能企业,快速补足短板,反映巨头们正通过资本手段争夺赛道话语权。
  3. 生态竞争取代单点突破:单纯依赖电商或物流的“单打独斗”模式已难以持续,未来的竞争将是**“供应链+技术+本地化运营+生态伙伴”**的综合较量。京东的国际化并购与AI生态布局,正是试图构建更坚固的护城河。

结语:京东的“二次创业”,能否重回巅峰?

过去五年,京东因创新乏力逐渐掉队;如今,刘强东以“言出法随”的姿态推动变革——国际化通过并购实现本土化落地,AI通过生态布局寻找第二曲线。这些动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两点:一是Ceconomy、佳宝等资产的整合效率;二是AI技术能否真正转化为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的提升。

但至少,京东已展现出久违的进攻性。正如刘强东所言:“京东创业史上最没有特色的五年该结束了。” 这场激进落子,或许是京东“二次创业”的开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