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终局:从巅峰到落幕的必然
2025年8月12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正式确认因未能满足香港联交所复牌指引,且未在2025年7月28日前恢复股票交易,其上市地位将被取消。8月22日成为恒大股票交易的最后一天,8月25日起,这家曾市值超4000亿港元的“宇宙房企”将从港交所彻底消失。值得注意的是,恒大并未申请复核这一决定,似乎对结局早有预料。
回溯恒大的资本历程,其兴衰轨迹堪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缩影。2009年11月,许家印带领恒大以705亿港元市值登陆港交所,成为当时中国市值最高的民营企业,风光无限。然而,16年后,这家曾站在地产行业金字塔尖的企业,却以退市收场,距离其成立30周年仅一步之遥,结局令人唏嘘。
许家印与恒大的“英雄叙事”:从草根到首富的狂飙
恒大的故事,始终绕不开核心人物许家印。这位出身河南周口农村的企业家,用了38年时间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地产大亨。1996年,他创立恒大前身广州天帝实业,1997年更名恒大实业集团,开启了“永远扩张”的野心之旅。首个项目广州金碧花园的成功,为恒大打开了财富之门,也奠定了其“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的扩张模式基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恒大面临的第一次生死考验。彼时,恒大正筹备赴港上市,却因市场动荡被迫搁浅,资金链濒临断裂。危急关头,许家印凭借广泛的人脉资源,奔走于香港富豪圈。他频繁与郑裕彤(周大福创始人)见面、吃饭、打牌,最终打动对方以1.5亿美元入股恒大(持股约3.9%)。同时,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等机构合计注资5.06亿美元,助恒大渡过难关。2009年,恒大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问鼎中国民企榜首,许家印也以“地产之王”的姿态站上人生巅峰。
此后十年(2007-2017),恒大借助内地棚改货币化与城镇化红利,销售规模暴涨近300倍,业务版图从地产延伸至金融、文旅、健康、足球甚至娱乐领域。许家印本人更在2017年以2900亿元身家登顶中国首富,恒大成为地产行业的标杆企业。
崩塌前夜:赌徒心态与债务泡沫的破裂
恒大的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激进扩张的必然结果。2018年后,尽管已意识到市场风险,许家印仍选择押注“三高模式”——通过高额借贷、疯狂拿地与多元化投资维持增长。在地产业务上,恒大持续跑马圈地;在非地产领域,其先后布局新能源汽车、航天、人工智能等烧钱赛道,资金消耗与负债规模同步膨胀。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8月。一封被曝光的“求助信”揭开恒大资金链紧张的冰山一角:因深深房重组迟迟未获批准,若无法按时完成,恒大将面临断裂风险。尽管信件真实性存疑,但恒大确实已陷入流动性危机。2021年,债务气球最终爆裂——项目停工、商票逾期、理财暴雷……许家印构建的商业帝国全面坍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期,恒大总负债高达2.39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后约1.78万亿),其中包括借款5818亿元、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款项1.06万亿元。
退市背后的连锁反应:从企业到社会的创伤
恒大的退市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事件,更引发了一系列深远的连锁反应:
- 债权人困境:截至2025年6月末,恒大地产及子公司涉及标的金额3000万元以上的未决诉讼达2631件,总金额约6488.77亿元;未清偿到期债务3591.91亿元,逾期商票1909.74亿元。无论是银行、信托还是供应商,均面临巨额损失。
- 关联企业危机:恒大汽车(原新能源板块)自2024年4月再次停牌,债务清偿进入实质阶段;恒大物业更名“金碧物业”后,虽于2025年1月获得134亿元存款的判决,但仍需解决“股权偿债”问题。
- 民生冲击:作为国内最大房企之一,恒大项目涉及数百万业主(部分楼盘烂尾)、数千家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敞口)、近万家上下游企业(工程款拖欠)。例如,北京、天津等地的“恒大系”不良债权包(涉及113亿元)正被集中处置,但购房者与施工方的权益保障仍遥遥无期。
- 行业警示:恒大的崩塌暴露了房地产行业“高杠杆+盲目多元化”的致命缺陷,也加速了监管层对房企融资的严格管控(如“三道红线”政策)。其教训深刻:脱离基本面的扩张终将被反噬。
余波未平:退市的终点,重建的起点
恒大的退市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其影响远未结束。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挽回损失仍是难题;对于购房者,保交楼与房产证办理仍需漫长等待;对于行业来说,如何从“规模至上”转向“稳健经营”成为必修课。
许家印的传奇落幕,留给市场的不仅是唏嘘,更是对商业规律的重新审视——任何企业的发展,终究需要敬畏风险、尊重常识。恒大的故事,终将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最深刻的警示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