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赛道,正在回归理性。
2015 年前后,国产手术机器人领域开启创业潮,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在 2021 年,手术机器人赛道达到融资高峰,当年融资事件超过 20 起,披露融资金额超 60 亿元。但自 2022 年开始,行业融资热度迅速冷却,融资数量和金额大幅下滑。
融资遇冷的背后,是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的艰难。手术机器人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从研发到产品获批上市,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期间还面临着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临床试验失败等风险。并且,由于手术机器人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导致其在医院的推广和普及面临困难。同时,国内医保支付体系对手术机器人的覆盖有限,患者自费负担较重,也限制了手术机器人的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蓝皮书 2024 版》,截至 2024 年 11 月,我国共有 63 家企业的 112 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上市,覆盖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经皮穿刺、泛血管、口腔、眼科等多个领域。但获批产品的商业化进展却参差不齐,大量产品处于装机量少、手术量低的困境。
如今,摆在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面前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要实现商业化突破,不仅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还要在市场推广、医保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进展。面对重重挑战,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将走向何方?行业的终局又会如何?这是每一个关注手术机器人赛道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 “手术机器人元年” 到 “上市潮”
2000 年,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美国 FDA 批准,这被视为手术机器人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也标志着全球手术机器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也在悄然起步。
20 世纪 90 年代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军总医院等机构开始涉足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2001 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海军总医院共同研制的 “黎元”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完成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手术机器人从理论研究走向临床应用。此后,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加入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行列,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手术机器人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难度极高,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缺乏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的经验。直到 2015 年前后,随着政策环境的优化、资本的涌入以及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整体升级,国产手术机器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5 年被称为中国 “手术机器人元年”。这一年,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获得 CFDA 批准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同年,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 Intuitive Surgical 公司合资成立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引入中国市场。这一系列事件,激发了国内企业和资本对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热情。
此后,大量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动脉橙数据库,2015-2020 年间,新成立的手术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 30 家。这些企业涵盖了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经皮穿刺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其中,不乏一些获得知名投资机构青睐的明星企业,如微创机器人、精锋医疗、键嘉医疗等。
2020 年,天智航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 “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这一标志性事件,进一步点燃了市场对手术机器人的热情,也为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上市之路打开了大门。此后,微创机器人、三鑫医疗、和华瑞博等企业纷纷冲刺资本市场,形成了一股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 “上市潮”。
竞争白热化,国产手术机器人陷入内卷
随着大量企业的涌入,国产手术机器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逐渐陷入内卷。
从产品获批数量来看,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蓝皮书 2024 版》,2020 年以前,我国获批上市的手术机器人产品仅有寥寥数款。但从 2020 年开始,获批数量大幅增加,2020-2024 年间,共有 100 余款产品获批上市。仅 2024 年一年,就有 37 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超过此前历年获批数量总和。
产品同质化严重是国产手术机器人面临的一大问题。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大多集中在脊柱、关节置换等常见术式,功能和技术路线较为相似。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多数产品在机械臂设计、成像系统等方面缺乏明显差异化。
这种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之间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在一些招标项目中,手术机器人的中标价格出现明显下降。价格战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从长期来看,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并且,由于大量企业同时竞争有限的市场份额,导致产品的商业化难度加大。医院在采购手术机器人时,往往会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比较,包括产品性能、价格、售后服务、临床效果等多个方面。在同质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与国际巨头如直觉外科、史赛克、美敦力等展开正面交锋。这些国际巨头凭借先进的技术、成熟的产品和完善的市场渠道,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国内市场,国际巨头也通过不断降价、优化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巩固其市场份额,给国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商业化困境,国产手术机器人如何破局?
商业化困境,是目前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企业,也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以天智航为例,自 2020 年上市以来,公司营业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净利润一直为负。2024 年前三季度,天智航营业收入为 1.54 亿元,同比增长 10.74%,但净利润为 – 1.24 亿元,同比下降 34.43%。微创机器人的情况也类似,2024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02 亿元,同比增长 103.8%,但净亏损达到 3.78 亿元,同比扩大 17.4%。
手术机器人价格高昂,是影响其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台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售价通常在数千万元,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价格也在数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医院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基层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来说,购买手术机器人的资金压力巨大。
除了设备采购成本,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也不容忽视。手术机器人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这增加了医院的人力成本。并且,手术机器人的耗材价格较高,如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器械和镜头,需要定期更换,这也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为了解决价格问题,一些企业尝试通过优化产品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降低手术机器人的售价。也有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设备租赁、分期付款、按手术量收费等,以减轻医院的资金压力。
医保支付是影响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医保对手术机器人的覆盖范围有限,仅有少数地区将部分手术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北京为例,2022 年,北京市医保局将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等 15 个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但支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仍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未纳入医保的地区,患者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需要自费,这使得许多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选择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因此,推动医保支付政策的完善,将更多手术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对于提高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至关重要。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临床效果成为医院和患者选择手术机器人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临床研究,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积累临床数据和成功案例,提高产品的临床认可度。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也是提高产品临床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以与医院共同开展临床研究、手术培训、技术支持等工作,帮助医生熟悉和掌握手术机器人的操作技巧,提高手术机器人的手术量和临床效果。
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也是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实现商业化突破的重要方向。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医疗支付体系更加完善,对高端医疗器械的接受度更高,市场潜力巨大。
一些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获得欧盟 CE 认证,产品出口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微创机器人的多款产品也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积极推进国际注册和市场准入工作。
但海外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需要面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和当地严格的法规监管。因此,企业需要加强海外市场调研,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法规要求,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并且,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未来
手术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机器人将向智能化、远程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未来,手术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智能感知和决策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自动生成手术方案,并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调整,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在远程手术方面,随着 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手术机器人将能够实现远程操控,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在产品设计方面,手术机器人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便捷性,降低医生的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效率。
对于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目前,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大多专注于单一产品或单一领域的发展。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的发展成熟,企业将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发展。企业可以向上游拓展,加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供应链的自主性和稳定性;也可以向下游延伸,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手术服务、术后康复等业务,实现产业链的闭环发展。
通过产业链整合,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且,产业链整合还有助于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上,国产手术机器人具有性价比高、定制化服务等优势,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
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将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并且,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还可以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机器人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未来,手术机器人将在更多的手术领域得到应用,市场渗透率将不断提高。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美元,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之一。
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优化商业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目前面临着竞争激烈、商业化困难等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政策的支持,国产手术机器人未来充满机遇。在这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中,能够坚持技术创新、深耕临床需求、积极拓展市场的企业,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