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扩张遇上生态坚守
在成都平原腹地,广汉市郊外30亩葱郁林地间,每天清晨五点半,62岁的廖全福准时推开木屋窗户。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鹭鸣声穿透晨雾,数百只雪白的精灵掠过竹林上空,在晨曦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里既不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不是收费景区,而是廖全福一家三代用三十年时光浇灌出的”鹭鸟天堂”。从1998年租下荒地植树造林,到如今形成包含30亩核心鸟林与50亩生态试验田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普通农家小院见证了中国民间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缘起:一棵树的承诺
1998年的春天,当货车司机廖全福决定承包广汉城郊30亩荒坡时,周围邻居都觉得这个中年男人疯了。”那时候每亩地年租金不到20元,谁舍得拿血汗钱种看不见收益的树?”老邻居王大爷回忆道。此前辗转做过饭店采购、工程监理的廖全福,望着日益沙化的土地和浑浊的河水,萌生了建立苗木基地的想法。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3年夏末。正在搬运树苗的廖全福突然发现,几只通体灰蓝的鹭鸟降落在刚抽新芽的柳树上。”起初只有七八只,后来渐渐多了起来。”他至今清晰记得那个震撼时刻——某个黄昏,漫天飞舞的鹭鸟如雪花般笼罩整个林区,鸣叫声在暮色中久久回荡。经专家辨认,这些美丽生灵包括牛背鹭、夜鹭、池鹭等五种珍稀水禽。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廖全福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暂停出售已成材的树木。当时市场行情下,每亩成熟林可带来近万元收入,但他坚持认为:”这些树是鸟儿的家,卖了它们去哪儿住?”这个朴素的决定,拉开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生态守护序幕。
坚守:与鹭鸟共生的岁月
2018年夏季,当记者首次探访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参天古木间密布着数百个鸟巢,清晨的林间小道上落满白色羽毛,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鱼腥味。廖全福指着树梢上嬉戏的幼鸟介绍:”每年四月到八月是繁殖季,我们会特别小心,连除草都改用手工工具。”
最惊心动魄的记忆发生在2005年寒冬。外出办事半个月的廖全福归来时,发现父亲为腾出空地移走了六棵桂花树。”第二天清晨,整片林子鸦雀无声,成千上万只鹭鸟集体消失。”说到此处,这位朴实的农民眼眶泛红。痛定思痛的他耗资万元开挖鱼塘,历时数月重新引种树木,直到次年春天才迎来鸟群的回归。
随着知名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面对”有钱人玩情怀”的质疑,廖全福总是淡然回应:”我不过是把别人用来打牌喝酒的钱,花在了种树养鸟上。”事实上,这位自称”没赚过大钱”的农民,先后投入数十万元用于生态维护——修建防洪沟渠、购置望远镜监测设备、聘请专职护林员。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专门收集广汉古城拆迁遗留的古建筑构件,将废弃的花窗、梁柱融入新建的茶室民宿,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完美融合。
传承:两代人的生态觉醒
“小时候觉得爸爸是个怪人。”现年35岁的女儿廖凡笑着回忆。2008年大学毕业的她曾强烈反对父母放弃城市生活搬进森林,”同学聚会时总被调侃住在’鸟笼’里”。转折出现在2016年的一个雨夜,她冒雨救助一只受伤的夜鹭幼雏,看着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自己的照料下重获新生,内心深处悄然种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
如今的廖凡已成为新一代生态守护者。她不仅协助父亲开展鸟类观测记录,还创新推出”自然教育+”模式:组织城里孩子体验制作传统豆瓣酱、举办古建筑构件拓印工坊、设计生态摄影研学课程。在其推动下,鹭鸟庄园逐渐转型为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基地。
母亲李秀兰的变化同样显著。这位曾经的”城市主妇”不仅学会了辨识数十种野生植物,还研发出系列生态美食——用新鲜桂花制作蜜饯、以桑葚熬制果酱、将玫瑰花瓣制成糕点。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带领村民组建了环保志愿者队伍,定期清理河道垃圾,推广有机种植技术。
新生:生态价值的多元绽放
走进改造后的50亩生态试验田,眼前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观:蜿蜒的人工河道内锦鲤穿梭,岸边芦苇丛中不时闪现野鸭身影;废弃砖窑改造的观景台上,游客可通过望远镜观察远处的鹭鸟群落;由老砖瓦垒砌的生态厕所旁,种植着驱蚊草和香茅等芳香植物。
这片曾经堆满建筑垃圾的荒滩,见证了廖全福家族的二次创业。通过引入都江堰支流水系,他们成功重建了小型湿地生态系统;采用”鱼菜共生”模式种植的有机蔬菜,直供周边高端餐厅;与高校合作建立的鸟类环志站,已累计记录超过20种迁徙候鸟的数据信息。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社区层面。在廖家的带动下,周边三个村庄成立了生态保护协会,村民自发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传统农耕方式逐步向绿色农业转型。广汉市林业局数据显示,该区域鸟类种类从最初的5种增至37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和寿带鸟。
守护生命的诗意栖居
当夕阳西沉,晚霞染红天际,成群结队的鹭鸟掠过金色的稻田,向着远方的山林飞去。廖全福站在林间小径上,望着这片倾注半生心血的土地,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他说:”我不求什么回报,只希望这些鸟儿永远有家可归。”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利益的时代,廖全福一家的故事犹如一泓清泉,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就藏在一棵树的年轮里,在一群鸟儿的歌声中,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每一个平凡瞬间。正如女儿廖凡所言:”我们或许走得慢,但从未偏离方向。”这份坚守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