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财报解析与战略博弈前瞻
核心数据透视:销量狂奔下的隐忧
2025年8月14日,吉利汽车发布上半年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势头的同时,也暴露出盈利能力与品牌升级的挑战。
- 销量与收入:低价车型驱动高增长
- 总销量141万辆,同比暴涨4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主要增量来自低端车型(如”吉利心愿系列”,对标比亚迪海鸥)。
- 汽车销售收入1346亿元,略超预期(1332亿),但单车均价同比下滑至9.6万元(2024年同期11万元),主因中高端品牌极氪、领克增速放缓(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而低价车型占比提升。
- 极氪单车均价从24.6万元降至23万元,领克持平于13.7万元,吉利品牌均价跌破9万元(2024年8.9万元→2025年8万元)。
- 毛利率与利润:规模效应抵消降价冲击
- 毛利率16.4%,仅同比微降0.3个百分点,得益于销量同比大增47%带来的规模效应,摊薄了固定成本。
- 净利润95亿元,同比下滑10%,主因2024年同期有75亿元一次性资产出售收益(基数效应)。若剔除该因素,核心利润实际改善。
- 单车核心运营利润0.4万元(环比持平),但二季度单车净利仅0.5万元(环比下滑0.3万元),受汇兑收益减少影响。
- 新能源转型:速度领先,但依赖低价走量
- 新能源车占比达51%(同比+17个百分点),二季度进一步提升至55%,但增量主要来自中低端系列(如银河系列、心愿系列)。
- 管理层上调全年销量目标至300万辆(原271万辆),信心来自下半年银河A7/M9、领克10等新车投放。
吉利”硬刚”比亚迪的三大策略
面对比亚迪的统治地位(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市占率约35%),吉利采取”贴身肉搏”战术,核心围绕技术降本、价格战窗口期、内部整合展开。
1. 技术路线切换:牺牲部分性能换成本优势
- 插混技术从三档DHT降至单档DHT,单台成本降低约5000元,瞄准7-15万元价格带用户对城市通勤的需求(高速场景需求较弱)。
- 降低发动机马力,优化成本结构,但可能影响长途驾驶体验(与比亚迪DM-i技术形成差异化竞争)。
2. 价格战趋缓:比亚迪受限”反内卷”,吉利抢占窗口期
-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加强反垄断监管,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被限制激进降价(如2024年秦PLUS降至7.98万元引发争议)。
- 吉利趁机推出”心愿系列”(起售价5.98万元,直接对标比亚迪海鸥),以更低价格争夺下沉市场。
3. 整合增效:削减冗余,聚焦核心品牌
- 极氪与领克合并,管理费用率降至1.9%,销售费用率降至5.5%,研发投入同比减少8.8%(83亿元)。
- “一个吉利”战略:整合子品牌资源,减少内耗(此前几何、极星、领克等品牌分散投入)。
胜负关键:吉利能否突破品牌天花板?
尽管吉利在销量和增速上表现亮眼,但与比亚迪的”王者之争”仍取决于三大变量:
1. 品牌向上乏力:高端化进展缓慢
- 极氪(定位豪华电动)和领克(高端燃油+混动)增速不及预期,占比下降,反映吉利在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力不足。
- 对比比亚迪:仰望U8(百万级豪车)、腾势D9(高端MPV)成功打开溢价空间,而吉利缺乏类似标杆产品。
2. 技术护城河:比亚迪全产业链优势明显
- 比亚迪自研电池(刀片电池)、电机、电控,成本控制能力更强;吉利依赖外部供应链(如宁德时代电池),议价权较弱。
- 比亚迪在智能化(DiPilot驾驶辅助)、出海(欧洲、东南亚市占率领先)布局更早。
3. 政策与市场环境:新能源补贴退坡后的考验
- 2026年购置税减免可能进一步调整,吉利依赖低价走量的策略或面临压力。
- 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如挪威、巴西)加速扩张,吉利国际化进度相对滞后。
未来展望:300万辆目标可期,但”超越比亚迪”仍需时间
- 短期(2025年):若银河系列(A7/M9)、领克10等新车放量,叠加比亚迪价格战趋缓,吉利达成300万辆销量概率较大。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E约12倍,估值合理。
- 长期挑战:
- 若吉利无法突破高端化瓶颈(极氪/领克占比回升),将长期困于中低端市场,利润率承压。
- 比亚迪凭借技术积累和全球化布局,仍将是新能源领域的”规则制定者”。
结论:吉利通过激进的价格策略和内部改革,短期内可缩小与比亚迪的销量差距,但若要在品牌价值、技术壁垒和全球影响力上真正”撼动王者地位”,仍需更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互动话题:你认为吉利能否在2025年超越比亚迪成为新能源销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