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困境
2018 年,保时捷执行董事会副主席麦思格曾暗示,若单一车型在中国年销量突破 10 万辆,保时捷 “可能会考虑” 本地生产。次年,中国乘用车市场负增长,保时捷在华销量却逆势上扬 8%。彼时,一把手奥博穆更是示好中国消费者,表示单一车型卖到 5 万辆就国产化。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为保时捷贡献了三分之一的销量,2021 年更是创下 9.5 万辆的销售巅峰,卡宴和 Macan 当年均卖出约 3 万辆。那曾是保时捷距离国产化最近的一次,却也可能成为最后一次尝试。

近年来,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却步入衰退通道。不仅让出蝉联 8 年的最大单一市场桂冠,2024 年整体销量更是下滑至 5.6 万辆。2025 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华仅交付 9471 辆新车,同比下滑 42%,创近十年最差纪录,中国市场占比从曾经的 30% 滑落至 13.25%,跌为第三大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市场交付量达 20,698 辆,同比增长 37%,成为保时捷新的增长引擎。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已然凸显。
昔日成功秘诀与当下失意缘由
独特品牌定位的双面性
保时捷在燃油车时代成功塑造了 “便宜的奢侈品” 形象,以跑车树立高端品牌形象,用 SUV 实现规模效应与超额利润。1998 年与大众合作开发的 SUV 车型卡宴,成为保时捷的救星。它共享大众零部件与 MLB 平台,凭借保时捷品牌附加值大获成功,8 年生命周期内销量达 27.6 万辆。后续推出的 Macan 同样表现出色,自 2015 年起,中国成为保时捷最大单一市场,卡宴和 Macan 在华销量占比长期维持在 60% 左右 。
然而,这种独特的品牌定位在当下却成为双刃剑。麦肯锡对豪华车市场的四级划分中,保时捷走量车型处于一级,靠近大众市场,竞争激烈。电动化浪潮下,动力成本降低,新能源车越级配置与辅助驾驶功能普及,燃油车价格体系被破坏。保时捷虽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归为奢华车(Luxury),与宾利、法拉利等同列,但实际经营处于奢华与豪华的 “中间地带”。一旦降价,其品牌定位易失守,这是保时捷面临的比销量下滑更严峻的问题 。过去三年,保时捷中国销售均价从 106 万元下滑到 93 万元,销量却减少 3.6 万辆,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电动化转型滞后
在电动化转型的赛道上,保时捷的步伐显得迟缓。尽管保时捷在 2019 年就推出了首款纯电车型 Taycan,且应用了 800V 高压架构和 CTB 等超前技术,预售阶段也斩获 3 万份订单,初期表现亮眼。但后续发展却不尽人意,2024 年前三季度,Taycan 全球交付量暴跌 50% 至 1.4 万辆,2025 年前两月销量仅为 2023 年同期的 1/8 。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品牌如小米、极氪等迅速崛起,以更低价格提供相近甚至更高性能的电动车型。小米 SU7 Ultra 以 50 万元级价格实现 1548 马力,极氪 001 FR 同样性能强劲,对保时捷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保时捷原计划 2030 年纯电车型占比达 80%,但如今这一目标已被调整为 “灵活调整”,反映出其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迷茫 。
智能化短板凸显
随着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保时捷在智能化领域明显掉队。其车机系统流畅度欠佳,本土化功能落后于华为鸿蒙等系统,自动驾驶仍停留在 L2 + 级别 。
反观国内新势力品牌,蔚来、极氪等已部署激光雷达与城市 NOA 功能,通过智能化配置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当消费者能够以更低价格在国产车型上享受到更先进的智能体验时,保时捷的机械性能优势不再突出,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购买意愿也随之降低 。例如,北京金融圈的王先生因圈子内对智驾系统的关注,放弃保时捷卡宴转而选择蔚来 ET7,这一现象反映出消费观念从品牌崇拜向技术体验的转变 。
价格策略僵化
面对市场竞争与价格战,保时捷坚持 “不降价、不打折” 的价格策略,试图凭借品牌溢价维持市场地位。但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逐渐提升,尤其是在新能源车性价比优势凸显的情况下,保时捷的价格策略使其错失市场博弈窗口 。
调研显示,30% 原保时捷潜在客户转向华为、蔚来等高端电动品牌。同时,保时捷的高库存问题愈发严重,2024 年中国市场平均库存系数高达 4.2,远超行业警戒线 1.5。经销商为缓解库存压力,不得不赔本清仓,引发全国 40 余家经销商集体抗议,渠道信心遭受重创 。
保时捷的自救尝试
裁员与投资
为应对困境,保时捷于 2025 年启动全球裁员计划,重点缩减德国工厂 15% 的人力,计划在 2029 年前削减 3900 个岗位 。同时,保时捷追加 8 亿欧元投资,用于电池技术及软件开发,试图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弥补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
寻求合作
在智能化领域,保时捷积极寻求合作。有消息透露,保时捷高阶智驾项目招标选定国内头部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地平线 。地平线在芯片和算法领域具备优势,其自主研发的地平线 HSD 搭载征程 6P 芯片,实现了从 L2 到 L4 级别自动驾驶的全场景覆盖 。与地平线合作,保时捷有望借助其技术,快速提升自身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需求。
产品调整
保时捷计划推出纯电版 Cayenne,并提前发布,期望借助这一车型在电动化市场中抢占份额 。此外,基于大众 PPE 平台打造的纯电版 Macan 计划 2025 年底在美首发,试图通过新车型挽回市场颓势 。但中国消费者对其 “德系智能化” 兼容性存疑,新车型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
未来展望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动化转型滞后、智能化短板、价格策略僵化以及内部管理矛盾等问题交织,使其市场地位岌岌可危。尽管保时捷已开始采取裁员、投资、合作等一系列自救措施,但要在中国市场重新站稳脚跟,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
未来,保时捷需加快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步伐,深度理解并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科技体验的需求,重塑品牌价值。同时,在全球市场分化的背景下,保时捷需在 “全球化均衡” 与 “本土化深耕” 间做出抉择,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否则,曾经的豪华标杆恐将在中国市场沦为小众收藏 。正如华尔街分析师所言:“当特斯拉的 FSD 和小米的 SU7 成为新富豪的社交货币时,保时捷的盾徽正在失去魔力 。” 保时捷能否重铸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