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边小吃摊到年销5亿:一根藤椒撬动大产业
1992年,四川洪雅县的街头,一对夫妻支起简陋的小吃摊——赵跃军和龚万芬用自家熬制的藤椒油拌凉菜,独特的清香麻味让食客赞不绝口。谁也没想到,这碗看似普通的藤椒油,日后会成为年营收超5亿元的”隐形冠军”。
创业初期,赵跃军夫妇卖掉房子凑钱,2002年在小摊对面盘下仓库,建起100多平米的加工坊,开始规模化生产藤椒油。他们挨家挨户敲开餐馆大门推销,凭借稳定的风味和品质,逐渐打开市场。2008年,洪雅县幺麻子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藤椒油生产线和储油设备投入使用,生意步入正轨。
2020年,幺麻子首次冲刺IPO(创业板),后转战主板,但因关联方信息披露问题折戟。2025年8月,它再度向北交所发起冲击,目标成为”藤椒油第一股”。
小品类的大生意:35%市占率,藤椒油凭什么撑起一家上市公司?
藤椒油,这个听起来”小众”的调味品,市场规模仅约16.7亿元(Frost & Sullivan数据),却孕育出一家准上市公司。幺麻子凭借**35%的市场占有率(2019年)**稳居行业第一,2022-2023年,其调味油(以藤椒油为主)收入占比超90%,年营收超6.25亿元。
为什么藤椒油能做成大生意?
- 风味独特,难以替代:幺麻子的藤椒油采用四川优质鲜藤椒+非转基因菜籽油,通过”閟制(传统发酵)+鲜榨+超临界萃取”工艺,提炼出”清、香、鲜、麻”四大风味,比普通花椒油更柔和、层次更丰富。
- 技术壁垒来自”微创新”:虽然不是硬科技,但藤椒油的萃取温度、压力、含水量等参数需要长期优化,幺麻子通过30年积累,形成了稳定的风味标准。
- 川菜全球化带火藤椒风味:随着火锅、川菜在全国乃至全球流行,藤椒油作为特色调味品,需求持续增长。
调味品行业三大趋势:复合调味料、健康化、标准化
幺麻子的崛起,折射出中国调味品行业的三大趋势:
1. “小微品类”也能诞生大公司
藤椒油市场规模虽小,但足以支撑一家上市公司。类似案例还有涪陵榨菜(榨菜)、恒顺醋业(食醋)、仲景食品(香菇酱),它们都是靠细分品类做到全国龙头。
2. 复合调味料进入黄金时代
- 懒人经济推动”一包成菜”:调研显示,超70%消费者因”增味调色””快速成菜”选择复合调味品。2024年,菜谱式调料包销量增长37.64%,酸菜鱼、火锅底料等品类增速超10%。
- 餐饮业降本增效刚需:连锁餐厅为减少对厨师的依赖,大量采购标准化酱料。例如,山东三千酱食品科技仅用4年,就服务超2万家餐饮店,帮助后厨人力成本降低30%,出餐效率提升50%。
3. 健康化、功能化成新战场
- 零添加、低盐产品爆发:2023-2024年,相关搜索量暴涨156%,消费者愿意为健康支付溢价(单价上浮15%-20%)。
- 巨头纷纷布局:李锦记计划未来5年推出15款减盐减糖产品,目标2025年高端产品占比达65%。
行业格局:内资崛起,新玩家靠”创意+健康”突围
目前,复合调味品市场CR10(前十名品牌市占率)仅32.8%,行业高度分散,但机会巨大:
- 内资品牌主导:海天、李锦记、颐海国际(海底捞供应商)等占据头部市场。
- 外资品牌并存:联合利华、雀巢等国际巨头也在争夺份额。
- 新锐品牌靠差异化破局:如加点滋味、禧宝制研主打年轻化口味,日辰股份专注B端餐饮定制,周黑鸭、涪陵榨菜等跨界玩家也在试水。
幺麻子的挑战与未来:能否靠藤椒油”打天下”?
尽管幺麻子已是藤椒油龙头,但仍面临挑战:
- 产品结构单一:90%收入依赖调味油,若藤椒油市场饱和,增长可能放缓。
- IPO之路坎坷:此前创业板、主板上市均未成功,北交所能否顺利闯关?
- 竞争加剧:海天、李锦记等巨头也在布局藤椒油,价格战风险上升。
未来,幺麻子能否靠”风味魔法”继续称王? 关键在于:
- 拓展新品类(如藤椒酱、即食藤椒零食);
- 发力健康化(推出低盐、有机藤椒油);
- 抢占餐饮B端市场(成为更多连锁餐厅的供应商)。
调味品行业的”隐形冠军”逻辑
幺麻子的故事证明,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小品类”也能诞生大公司。无论是藤椒油、涪陵榨菜,还是恒顺醋业,它们的共同点是:聚焦一个细分需求,用时间沉淀技术,最终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未来,谁能在复合调味料、健康化、标准化赛道上占据先机,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调味品之王”。而幺麻子,或许正是这场战争中的重要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