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泳池成为了人们消暑纳凉、尽情玩耍的热门场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在清凉的水中嬉戏,享受那份惬意与欢乐。然而,家长们在带孩子尽情玩水的同时,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泳池中可能潜藏着一位危险的 “毒王”—— 腺病毒。

近期,浙江的一家医院在短短半个月内,就接诊了近二十例腺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其中有一名患者感染后,其妻子和孩子也相继中招,一家人都陷入了病痛的折磨之中。这一现象绝非个例,随着夏日高温的持续,泳池使用频率的增加,腺病毒感染的风险也在悄然上升。
腺病毒,作为一种双链 DNA 病毒,其传播途径极为广泛,令人防不胜防。它不仅能够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在人群密集的空间中迅速传播,还能借助直接接触,从感染者的手上、衣物上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腺病毒还能通过水进行传播,而消毒工作不到位的泳池,就成了它绝佳的 “温床”。当孩子们在泳池中尽情嬉戏玩耍时,倘若不小心吞下了含有病毒的水,或者皮肤、眼睛接触到了被病毒污染的水,腺病毒便会趁机进入他们的身体,引发感染。
腺病毒感染人体后,引发的症状多种多样。通常情况下,它会导致普通感冒、肺炎、胃肠炎等多种疾病。幼儿或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是腺病毒的 “易感目标”,一旦感染,容易发展为重症,情况不容乐观。
在呼吸道方面,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就如同患上了一场普通感冒。但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为腺病毒肺炎,患者则会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胸闷等严重症状,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在眼睛部位,腺病毒可引发结膜炎,导致眼睛红肿、畏光、流泪,严重影响视力。对于胃肠道,感染腺病毒后,患者会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影响正常的生活和饮食。
那么,腺病毒究竟是如何在泳池这样的环境中传播的呢?前面提到,腺病毒能在消毒不好的泳池中存活。当一名腺病毒感染者进入泳池后,其携带的病毒可能会随着排泄物(如粪便、尿液)进入泳池水中。而泳池的消毒系统如果无法及时、有效地杀灭这些病毒,那么后续进入泳池的人,就有很大概率接触到这些病毒,进而被感染。尤其是一些孩子,在泳池中嬉戏时,喜欢打闹、潜水,更容易不小心吞咽含有病毒的池水,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泳池中安全地玩耍,远离腺病毒的威胁,家长们需要做好多方面的防护措施。首先,个人卫生至关重要。要教导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之后。因为我们的手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表面,很容易沾染病毒,而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口、鼻,恰恰是腺病毒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
其次,在选择游泳场所时,家长们务必谨慎。一定要挑选资质全面、拥有卫生许可证的正规机构。这些场所通常会有较为完善的水质监测和消毒系统,能够保证游泳池的水质清洁卫生。在进入泳池前,可以观察一下泳池的环境,查看是否有浑浊、异味等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泳池的消毒频率和方式,做到心中有数。
游泳后,及时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孩子们在泳池中玩耍后,皮肤和头发上可能会残留有泳池水,而这些水中可能含有腺病毒等病原体。及时洗澡能够清除这些病原体,保持身体清洁,减少腺病毒在皮肤上滋生的机会。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游泳后出现了异常症状,切不可掉以轻心。任何年龄的儿童,一旦出现持续高热 3 天不退,精神萎靡,心慌、气促、惊厥等症状时,应立即带孩子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夏天,泳池虽好,但 “毒王” 腺病毒的威胁不容忽视。家长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玩水的快乐,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