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标抢注背后的IP保卫战
7月7日,天眼查信息显示,泡泡玛特于6月11日申请注册”LAFUFU“商标,国际分类为健身器材,当前处于实质审查阶段。这一动作被内部人士定义为”主动防御性注册“,直指市场上泛滥的盗版产品。

LABUBU作为泡泡玛特旗下爆款IP,因设计可爱、限量发售等特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社交平台上”半个月抢不到””黄牛加价3倍”等吐槽频现,而盗版商则趁机推出廉价仿品——歪脸、光头等抽象化设计的”山寨LABUBU”被戏称为”LAFUFU”,在河北衡水等地的家庭作坊中以7-8元低价批量生产,甚至通过跨境渠道流向海外。
上海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查获的侵犯泡泡玛特商标权案件达97批次,侵权货物超6.3万件。武汉海关更在一次查验中截获446件LABUBU盲盒邮包,涉案玩偶1789个。义乌市场监管部门则对当地市场展开”严打”,高仿LABUBU商家被迫下架,单价60元的仿品因”违规风险”逐渐消失。
二、盗版泛滥背后的市场逻辑
LABUBU的火爆与泡泡玛特的”饥饿营销“策略密不可分。设计师龙家升将其二维插画转化为立体雕塑后,LABUBU迅速成为潮玩圈顶流,但官方限量发售导致供需失衡。消费者”求偶得”心理被盗版商利用,形成了一条从原材料采购到跨境销售的灰色产业链。
更值得关注的是,盗版产品已从”低端仿制”转向”精细化运营”。部分商家通过修改设计细节(如简化面部表情)规避侵权风险,甚至通过社交媒体引流至私域交易。武汉海关查获的案例中,侵权玩偶包装盒与正品高度相似,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三、泡泡玛特的”立体防御体系”
面对盗版冲击,泡泡玛特构建了”法律+技术+渠道“的多维防线:
- 商标布局:除核心商标外,抢先注册”LAFUFU”等衍生词汇,切断盗版商的命名空间;
- 跨境合作:联合亚马逊、中国海关打击国际售假,6月行动中查获超700件假冒钥匙挂件;
- 技术溯源: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正品植入防伪芯片,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真伪;
- 渠道管控:严格限制授权经销商数量,官方APP抽签购买机制进一步压缩黄牛空间。
四、IP经济万亿市场的隐忧
LABUBU的案例折射出中国潮玩行业的核心矛盾:IP价值爆发与知识产权保护滞后。据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但盗版率仍高达30%。
泡泡玛特的城市乐园热度印证了IP衍生价值——北京泡泡玛特乐园6月预订量同比激增6倍,超越北京欢乐谷。然而,盗版周边(如山寨玩偶、T恤)的低价冲击可能稀释品牌溢价。上海财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指出:”防御性注册只是权宜之计,建立快速维权通道和行业协作机制才是关键。”
五、未来战场:从法律维权到生态重构
泡泡玛特的商标防御战仅是开始。业内专家建议:
- 推动立法完善:提高盗版侵权赔偿金额,将”山寨设计”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监管;
- 技术赋能鉴真: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建立全网盗版监测系统;
- 消费者教育:通过官方渠道普及防伪知识,降低”知假买假”需求。
“保护IP就是保护创新。”泡泡玛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计划将部分打假收益投入原创设计基金,从源头强化竞争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法律利剑与商业智慧的结合,或将决定中国潮玩产业的未来格局。
结语
从”LAFUFU”商标抢注到海关跨境打假,泡泡玛特的IP保卫战既是企业自救,也为行业树立标杆。当潮玩经济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化,唯有构建”创作-保护-变现”的良性循环,才能让中国IP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