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丽法案”:减税盛宴下财政悬崖与全球涟漪效应

一、法案核心:延续减税还是制造新危机?

“大美丽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名义上是特朗普任内”最重要的经济法案”,实则是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的延续。其核心是永久化即将于2025年到期的个人所得税减税政策,而非推出新的实质性改革。这一设计暴露了共和党”减税刺激增长”的固有逻辑——通过降低企业税(如TCJA将联邦公司所得税从35%降至21%)和个税,试图以短期财政牺牲换取长期经济繁荣。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减税的”拉弗曲线”效应(即降低税率可扩大税基、增加税收)在现实中难以兑现。哈佛大学研究显示,TCJA仅1/3的税收损失被经济增长弥补,而2024年三位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分析指出,企业投资增长和工资提升远低于预期,税收缺口反而持续扩大。”大美丽法案”预计将在未来十年新增3万亿~4万亿美元赤字,将美国联邦债务推高至GDP的130%以上,财政可持续性岌岌可危。

二、财政赤字:债务货币化的危险游戏

美国联邦政府2024年财政赤字已达GDP的6.6%,债务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尽管美元霸权暂时缓解了偿债压力(美国国债仍被视为”无风险资产”),但高债务已反噬经济:

  • 利率挤压效应:政府需发行更多国债填补赤字,推高市场利率,抑制私人投资;
  • 利息支出失控:2024年美国国债利息首次超过国防开支,成为第二大财政负担;
  • 削减支出的悖论:社保、医保等刚性支出占比70%,国防开支反增1500亿美元,唯一”省钱”手段是削减低收入群体医保(预计减少1万亿美元支出),但这将加剧社会分裂。

特朗普曾承诺”不增债”,但现实是”减税+扩军费”的组合拳让财政悬崖愈发陡峭。

三、社会分化与贸易赤字:减税的隐性成本

法案的分配效应极不均衡:

  • 富人获益1万亿美元:遗产税减免和企业税优惠主要惠及最富1%群体;
  • 穷人失去医保:提高Medicaid参保门槛将导致数百万低收入家庭失去保障,动摇特朗普的基本盘。

贸易方面,减税刺激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推高进口,叠加财政赤字扩大,美国贸易逆差可能恶化。尽管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打压中国商品,但”里根经济学”的教训表明,储蓄率低迷才是逆差根源——美国人”借钱消费”的模式不改变,贸易战难奏效。

四、对中国的影响:短期缓冲与长期挑战

  1. 经济缓冲作用:中美关税摩擦缓和叠加美国内需扩张,或部分抵消中国外需疲软压力;
  2. 新能源产业竞争:法案取消电动车补贴、扶持化石能源,虽对中国电动车出口直接影响有限(拜登时期已限制中国车企),但可能延缓全球新能源转型,间接影响光伏、锂电池产业链;
  3. 科技人才流动:特朗普削减NIH和NSF预算(降幅40%~50%)将削弱美国基础科研能力,促使科学家转向中国等替代市场,长期利好中国科技发展。

五、政治周期与未来变数

“大美丽法案”的通过凸显特朗普的政治影响力,但其经济后果可能反噬支持率。随着债务危机显现,美国选民或重新评估减税政策的可持续性。而美国政治的钟摆效应意味着,若民主党重新执政,可能推出加税政策对冲赤字——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会加剧全球市场波动。

结语

“大美丽法案”更像一场政治表演而非经济良方。它延续了共和党”减税优先”的意识形态,却忽视了财政纪律的底线。短期看,中国需警惕其外溢效应;长期而言,美国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终将面临清算,而全球经济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应对美元霸权下的系统性风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