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王兴兴谈机器人税收与商业化:未来或按”机器人生产力”征税,低价策略推动普及

2025年8月9日,北京——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观点:当机器人真正具备大规模劳动能力后,国家可考虑对机器人征收专项税,甚至按其产出价值直接向企业抽税。这一言论迅速引发行业热议,也折射出机器人产业从技术探索迈向商业化落地后,社会协作模式与政策法规配套的新命题。

机器人”生产力征税”构想:技术成熟后的必然选择?

王兴兴在采访中强调,当前社会对机器人的认知仍停留在”辅助工具”阶段,但随着技术突破,未来机器人若能像人类一样独立完成复杂工作(如工业制造、农业种植、服务业服务等),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将远超传统设备。”当机器人真正能干活时,全球对机器人的定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举例称,若企业派遣机器人开垦荒地并产出农作物,国家完全可要求企业将机器人产出的一部分(或对应税收)直接上缴,类似于现行针对企业利润或生产资料的征税逻辑。

这一构想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呈指数级增长: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持续提升,服务机器人在物流、医疗、教育等场景加速渗透,甚至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已进入试点阶段。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5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王兴兴指出:”征税的前提是机器人能真正替代人力完成高价值工作,而非简单的重复劳动。目前技术仍需突破,但未来5-10年可能成为现实。

从政策层面看,对机器人征税的讨论早有先例。2023年,欧洲议会曾提案讨论”机器人税”,旨在平衡自动化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比尔·盖茨也曾公开支持”对机器人征税以补贴人类劳动力再培训”。王兴兴的提议则更进一步——将税收与机器人的实际生产力挂钩,而非单纯针对设备保有量,这既符合”按贡献分配”的经济原则,也能为政府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用于社会保障或技术伦理监管。

低价策略背后的商业化逻辑:让机器人”用起来”才是关键

在畅谈未来税收模式的同时,王兴兴也回应了近期宇树科技产品的价格调整策略。此前,宇树旗下人形机器人G1起售价为9.9万元,而新款R1直接降至3.99万元,引发市场对”价格战”的猜测。对此,王兴兴明确表示,降价并非无序竞争,而是基于产品定位差异化的主动选择:”我们按型号划分价格,小型机器人成本更低,售价自然更亲民;大型或高功能机型价格稍高,但整体都在推动普及化。

这一策略折射出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矛盾——技术成本与市场需求的平衡。过去十年,机器人硬件(如传感器、伺服电机、芯片)和软件(如AI算法、运动控制)的成本持续下降,但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的价格仍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王兴兴直言:”只有价格足够低,更多企业和个人才愿意尝试使用机器人,市场才能真正爆发。“以R1为例,其3.99万元的定价瞄准了中小企业的轻量化需求(如仓库巡检、简单装配),而G1等高端机型则面向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工业场景(如精密加工、高危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低价并不意味着牺牲技术含量。宇树科技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如自研电机、优化算法效率)、规模化量产摊薄成本,同时保持核心性能——R1支持复杂地形行走、多任务自主切换,R1则具备更强的负载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王兴兴透露:”未来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细分型号,覆盖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的全价位段,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机器人普及的社会影响:机遇、挑战与政策配套

王兴兴的”机器人征税论”与低价策略,本质上是对机器人产业社会价值的深度思考。一方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将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如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高危行业的作业替代);另一方面,也可能冲击传统就业结构,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

机遇方面,机器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农业为例,若机器人能规模化开垦荒地并实现精准种植,不仅能提升粮食产量,还能降低人力成本;在制造业中,24小时无休的机器人生产线可缩短交付周期,增强全球竞争力。王兴兴预测:”未来10年,机器人可能渗透到90%以上的体力劳动场景,甚至部分脑力劳动(如数据标注、基础编程)也将被替代。

挑战方面,政策制定需未雨绸缪。除了税收设计,还需明确机器人的法律责任(如作业事故责任归属)、伦理规范(如隐私保护、人机协作边界),以及劳动者转型支持(如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王兴兴呼吁:”政府、企业和社会需要共同构建适应机器人时代的生态体系,既要鼓励创新,也要保障公平。

从技术突破到社会协同,机器人产业进入深水区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言论,既展现了行业领军人物对技术趋势的前瞻洞察,也揭示了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核心命题——技术是基础,但社会接受度、政策配套与商业模式共同决定了产业的最终形态。无论是”按生产力征税”的构想,还是”低价普及”的策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机器人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协作伙伴,而非简单的工具或威胁。

正如王兴兴所言:”机器人的未来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 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先进的硬件和算法,更是一套适应智能时代的治理智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