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战略转型:从用户扩张到粉丝经济深耕,ARPPU提升成增长核心引擎

核心数据亮眼:用户规模下降,收入与利润逆势增长

2025年第二季度,腾讯音乐交出了一份“反常识”的财报——尽管月活跃用户数(MAU)连续21个季度同比下降(本季再降3.2%至5.53亿),但总营收达84.4亿元,同比增长17.9%;经调整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大增33%;毛利率提升至44.4%(去年同期为42%)。更关键的是,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占比首次突破81%(68.54亿元),成为绝对支柱,其中订阅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17.1%),每月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ARPPU)增至11.7元(同比提升9.3%)。

对比全球流媒体龙头Spotify(当季营收42亿欧元,约是腾讯音乐的4倍),腾讯音乐虽在用户规模(Spotify月活高出约25%)和付费率(Spotify付费用户规模高出122%)上仍有差距,但其盈利能力却更突出:Spotify当季毛利率仅31.5%,且因员工成本上涨净亏8600万欧元,而腾讯音乐已连续多季度保持两位数利润增长。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财报发布后,腾讯音乐美股股价单日大涨11.8%,港股次日再涨超15%,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超135%,市值突破3500亿港元,超越百度、携程、快手等互联网巨头。

战略转向:放弃“烧钱换规模”,聚焦高价值用户与订阅变现

腾讯音乐的转型始于两年前。彼时,国内在线音乐市场用户增长见顶,叠加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时长的争夺,单纯依赖“拉新”已难以维持增长。腾讯音乐选择“断臂求生”:一方面逐步收缩曾占营收半壁江山的社交娱乐服务(如直播、K歌),因监管趋严(如直播打赏规则限制)和用户需求转移,该板块收入持续下滑(本季仅15.88亿元,同比减少8.53%);另一方面,将资源集中于在线音乐服务,通过会员体系升级和订阅收入挖潜,实现“从量到质”的转身。

具体策略上,腾讯音乐借鉴了长视频平台的成熟路径——“分层会员+权益提纯”。2022年起,其在原有绿钻会员(月费20元)基础上推出超级会员(月费40元),定价翻倍但权益大幅扩展:不仅包含更高音质(如无损音质)、更大下载额度,还新增演唱会门票优先购、星光卡等周边权益(如本季超级会员可提前预定权志龙、BLACKPINK演唱会门票)。与此同时,普通绿钻会员的权益被逐步缩减,例如部分数字专辑需额外付费(如林俊杰与A-Lin合作的《在月蚀里抱紧我》在QQ音乐需付费,而在Spotify等海外平台免费),引发用户对“权益缩水”的吐槽,但效果显著——本季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同比增长17.1%,ARPPU从去年同期的10.7元提升至11.7元,超级会员规模突破1500万(创历史新高)。

这种“提纯用户”的逻辑清晰可见:放弃对“白嫖党”(只听免费内容不付费的用户)的争夺,转而服务愿意为高品质音乐和专属权益付费的“死忠粉”。数据显示,五年前腾讯音乐月活用户比现在多1亿,但付费用户规模不足当前一半,ARPPU仅9元;如今月活虽降,但留下的用户付费意愿更强,推动整体收入逆势增长。

粉丝经济成新抓手:从数字专辑到线下互动,深度绑定偶像与用户

仅靠订阅收入难以支撑长期增长,腾讯音乐正将触角伸向粉丝经济的更深层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挖掘粉丝为偶像“买单”的潜在需求。

线上层面,其引入了韩国成熟的明星私域互动模式。今年上半年,腾讯音乐将韩国爆款应用Bubble引入QQ音乐,用户支付28元/月订阅费后,可获得与韩国偶像(如权志龙等)直接互动的机会(如发送消息、获取专属内容)。这一服务精准击中了年轻粉丝群体的“陪伴需求”——相比单纯购买数字专辑,实时互动更具粘性。腾讯音乐CEO梁柱透露,Bubble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活跃度高,未来计划扩展至更多国内艺人,并增加直播等功能,“与超级会员捆绑订阅能进一步提升用户规模”。

线下层面,腾讯音乐开始深度参与演出市场。本季其承办了薛凯琪、袁娅维、GAI等歌手的演唱会,并首次操盘国际巡演(如权志龙澳门演唱会)。尽管线下演出利润较低且运营复杂,但腾讯音乐将其定位为“反哺线上”的工具——通过线下场景增强粉丝与偶像的情感连接,进而反哺线上会员订阅和数字专辑销售。例如,粉丝在线下演唱会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如近距离互动),可能转化为线上对偶像新专辑或会员权益的支持。

此外,腾讯音乐还通过资本运作强化粉丝经济布局。今年6月,其宣布以12.6亿美元现金及5.2%股权全资收购喜马拉雅(交易待审批),意图整合音频内容与音乐生态;更早前,其投资韩国娱乐巨头SM娱乐(持股220万股,成第二大股东),计划与SM在音乐发行、内容策划、粉丝数据分析及中国演唱会落地等领域合作。SM娱乐CEO张哲赫表示,将结合腾讯音乐的本地化营销优势与SM的全球制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挑战与争议:粉丝经济的可持续性待验证

尽管转型初见成效,但腾讯音乐的新战略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超级会员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分析师指出,当前超级会员的部分增长来自“事件驱动”(如新歌首发时粉丝集中充值),而非稳定的用户习惯。若未来缺乏持续的热门内容和互动活动,高ARPPU能否维持存疑。对此,梁柱回应称,超级会员渗透率的提升并非依赖短期事件,“1.24亿月付费用户中已有1500万超级会员,且增长趋势稳定”,未来将通过扩展权益(如更多独家内容、线下福利)巩固用户忠诚度。

其次,粉丝经济的周期性风险。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往往在新歌发布或演唱会期间集中消费(如密集开通会员、购买数字专辑),但热度消退后可能回归“低活跃”状态。如何平衡短期爆发与长期留存?腾讯音乐的解决方案是“日常化运营”——例如通过Bubble提供常态化互动,或联合SM等娱乐公司推出持续的内容更新,确保粉丝在非“热点期”仍有消费场景。

最后,行业竞争加剧。尽管Spotify等国际平台暂未深入中国市场,但国内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通过“音乐+短视频”模式持续抢占用户时长,而网易云音乐等竞品也在强化社区运营和独立音乐人扶持。腾讯音乐需进一步差异化——其优势在于庞大的版权库(尤其是华语流行音乐)和本地化粉丝运营能力,但需警惕“过度依赖头部艺人”的风险(如若某明星热度下滑,可能影响相关收入)。

从“音乐平台”到“粉丝经济生态”的进化

腾讯音乐的转型本质上是在线音乐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然选择——当用户增长红利消失,通过精细化运营挖掘高价值用户的付费潜力,成为更现实的路径。从“提纯用户”提升ARPPU,到借粉丝经济延伸至线下演出、偶像互动,腾讯音乐正试图构建一个“以音乐为核心、以粉丝为纽带”的多元生态。

短期看,其高毛利、强现金流的订阅业务仍是业绩压舱石;长期而言,能否将粉丝经济的“情绪价值”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增长,将是决定其能否稳坐“中国音乐第一股”宝座的关键。正如梁柱所言:“我们不仅要服务用户的音乐需求,更要成为连接粉丝与偶像的重要桥梁。”这场从“规模”到“质量”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