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签水”裸奔”出圈:环保噱头还是消费新宠?巨头试水背后的机遇与隐忧

无标签水突然翻红:山姆、康师傅为何联手”去标签”?

今年夏天,饮用水包装界刮起一股”极简风”。山姆会员店推出的Member’s Mark无标签PET瓶装水,凭借”素颜”造型刷屏社交平台——瓶身仅保留激光雕刻的品牌LOGO、生产日期和基础信息,详细参数印在外包膜上。这款1.5L装无标签水会员价仅2.57元/瓶,却因”环保概念+低价大容量”引发热议。

无独有偶,饮品巨头康师傅紧随其后,推出”喝开水”无标签轻量瓶,主打”三无标准”(无瓶标、无油墨、无胶水),采用500ml规格并通过京东整包销售。值得注意的是,两款产品的代工方均为行业龙头(山姆水由农夫山泉代工,康师傅水依托自身成熟供应链),水源地也锁定千岛湖、丹江口等优质保护区,试图以”大牌背书+极致简化”打开市场。

这场无标签热潮并非偶然。早在2019年,日本朝日啤酒便率先推出无标签饮料,2020年依云、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相继跟进;国内则从2022年康师傅、百事可乐试水无糖茶无标签瓶开始,逐渐延伸至矿泉水领域。如今,山姆与康师傅的入局,将这一概念推向大众消费市场。

环保与成本的”双重诱惑”:无标签水的商业逻辑

巨头们力推无标签水,表面看是响应环保,实则暗含多重考量:

  1. 政策驱动与绿色形象
    我国”双碳”目标下,减塑政策持续加码。山姆测算显示,无标签设计每年可减少34吨塑料标签使用,相当于降低200吨碳排放;传统瓶标需人工分离PVC与PET,无标签瓶回收效率更高。这种”环保叙事”既能迎合政策导向,又能强化品牌社会责任感。
  2. 供应链降本增效
    去除标签直接省去印刷、粘贴等工序,降低材料与人力成本。对于山姆这类以性价比吸引会员的平台,低价(2.57元/瓶 vs 普通矿泉水3-5元)与环保标签的组合,精准击中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3. 品牌辨识度的”隐形赌注”
    康师傅、农夫山泉等品牌凭借经典瓶型设计(如康师傅”喝开水”的弧形瓶身、农夫山泉的标志性红盖),即使无标签仍易被消费者识别。这种”裸奔”策略实则是对品牌力的极限考验——当外包装褪去,消费者是否仍愿为”裸瓶”买单?

争议与挑战:消费者真的买账吗?

尽管无标签水打着环保旗号,市场反馈却呈现明显分化:

支持者:年轻群体为”低碳概念”买单

  • 90后、Z世代对环保议题敏感,认为无标签是”极简美学”的体现,甚至通过扫码溯源功能获取水源、碳足迹等信息,赋予产品科技感与信任感。
  • 部分消费者看重低价与大容量,山姆无标签水”2块多/瓶”的价格优势,比同规格普通水更具竞争力。

反对者:中老年及下沉市场担忧”不安全”

  • 中老年消费者习惯通过标签查看配料表、生产信息,无标签导致关键信息(如保质期、水源地)需依赖外包膜或电子渠道查询,”找起来费劲”的体验引发抵触。
  • 下沉市场用户对”三无产品”(无明确标签标识)存在天然警惕,认为”光秃秃的瓶子=杂牌货”,尤其在夫妻店等非标准化渠道中,无标签水易被误认为假冒伪劣商品。

行业痛点:小品牌跟风易”翻车”

  • 若缺乏强品牌力支撑,无标签水极易被归类为”山寨产品”。例如,某区域矿泉水品牌尝试无标签包装后,销量反而下滑,消费者反馈”连品牌名都看不清”。
  • 配料复杂的饮品(如果汁、功能性饮料)若去掉标签,消费者难以直观判断成分安全性,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

未来展望:无标签水是”小众实验”还是”主流趋势”?

综合来看,无标签水的普及面临三大制约:

  1. 依赖品牌与渠道背书:仅适用于康师傅、农夫山泉等消费者认知度高的品牌,且需依托山姆、京东等可信平台分发;
  2. 适用品类有限:更适合矿泉水、纯净水等配料简单的基础饮品,而果汁、茶饮等需明确标注成分的产品难以”裸奔”;
  3. 消费者教育任重道远:需通过技术手段(如瓶身激光编码、AR扫码)弥补信息缺失,平衡环保与实用性。

不过,无标签水的探索价值不容忽视。它既是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也为包装减塑提供了新思路。若未来能通过技术创新(如可降解瓶身、数字化标签)解决信息透明度问题,或将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结语
山姆与康师傅的无标签水实验,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饮品行业的转型焦虑与创新冲动。在环保与商业的博弈中,品牌必须在”极简主义”与”消费者需求”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无标签不会成为主流,但它所引发的关于包装本质的讨论,将持续推动行业向更绿色、更人性化的方向演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