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一词,这个曾经代表着小众、专业与品味的词汇,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从上海6200元一杯的手冲咖啡到县城里自称”日式户外烧鸟主理人”的烤串摊,从必须提前预约且不接受散客的”高门槛”咖啡馆到售价高昂却口感平平的特调饮品,”主理人”标签下的餐饮业态正面临着消费者的集体祛魅。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餐饮行业在流量时代对人设营销的过度依赖与消费者理性回归之间的激烈碰撞。

主理人神话的构建与崩塌
主理人文化的兴起并非偶然。起源于日本潮牌与地下音乐圈的”主理人”概念,原本代表着那些对某一领域有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的创作者。传入国内后,它被赋予了小众、专业、有态度等正面含义,一度成为品质与个性的代名词。早期的主理人餐厅往往藏在城市角落,没有浮夸装修,却因老板对食材的执着、对菜品的匠心以及对顾客的真诚而积累了一批忠实拥趸。这些店主可能不善言辞,但会记得常客的饮食偏好;可能不懂营销,但会用心呈现每一道菜品的故事。
然而,当”主理人”成为一种可以批量复制的营销标签时,一切都变了味。社交媒体上,”重生之我是某某餐厅主理人”的段子广为流传;街头巷尾,卖煎饼果子的自称”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brunch店主理人”,烤串摊贩摇身一变为”日式户外烧鸟主理人”。这种标签的泛滥导致”主理人”迅速从专业身份蜕变为一种营销话术,从品质象征异化为价格标签。上海某主理人咖啡店6200元一杯的手冲咖啡三个月即告倒闭的案例,正是这种泡沫破裂的生动写照。
消费者祛魅的两大真相:死装与死贵
消费者对主理人祛魅的背后,是两大真相的逐渐暴露:一是”死装”的服务态度,二是”死贵”的产品定价。
所谓”死装”,表现为一种刻意营造的优越感与距离感。部分主理人餐厅将服务简化为”装腔作势”——老板必有海归背景,谈吐必带国际范儿;店内规矩多如牛毛:必须预约、拒绝散客、自助点餐、禁止拍照、设置最低消费甚至不开放厕所。更荒谬的是区别对待的”双标服务”:对衣着光鲜的”潜在熟客”热情似火,对普通顾客则冷若冰霜。这种将顾客视为”上帝”却又爱答不理的矛盾态度,本质上是对服务业基本准则的背离。当一家餐厅的服务员比顾客还傲慢,当点一杯饮料需要像完成解谜游戏一样自助操作,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而”死贵”则体现在产品定价与品质的严重错位。动辄大几十甚至上百元的特调咖啡,口感却与连锁品牌无异;精致摆盘的烘焙甜品,味道平平却价格翻倍。更令人反感的是,当消费者质疑性价比时,部分主理人还会暗示对方”不识货”。这种将”高价=高质”的逻辑强加给消费者的做法,在当前”宁可买贵的,也不买贵了”的消费心理下或许能短期奏效,但长期来看,缺乏产品力支撑的”德不配位”终将难以为继。毕竟,消费者可以为情怀买单一次,但不会永远为”装”与”贵”持续消费。
回归本质:餐饮业需要的是烟火气而非真空包装
真正的主理人精神,从来不是靠中古vintage家具堆砌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全英文菜单营造的。回溯早期成功的主理人餐厅,它们往往具备几个共同特征:不刻意强调”小众”与”高端”,却在细节处体现用心——可能是老板亲手写的菜单,可能是根据季节变化的菜品,可能是记得每位常客的偏好。这些餐厅的成功不依赖于营销人设,而源于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与对服务的真诚态度。
在流量裹挟的当下,餐饮行业亟需一场祛魅运动。消费者不再轻易为”主理人”光环买单,不再被”高端””小众”的标签所迷惑,转而更加关注食物的本味与服务的本质。那些真正存活下来的主理人餐厅,往往是那些放下身段、回归初心的经营者——他们可能依然自称主理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餐饮业的本质是烟火气,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是食物带来的朴素满足感。当一家餐厅不再需要通过”主理人”标签来证明自己的特别,当老板能够真诚地与顾客交流而非刻意营造距离感,当产品力能够支撑起价格而非依赖营销话术,这样的餐饮业态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主理人不应成为一种表演性身份,而应回归其本源含义——对品质的坚守,对专业的尊重,对顾客的真诚。在这个祛魅的时代,或许最打动人心的主理人,正是那些忘记自己是”主理人”,却用心做好每一道菜、服务好每一位顾客的平凡经营者。餐饮不需要”真空包装”的人设,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经营与发自内心的热爱。唯有如此,”主理人”这个曾经闪光的词汇,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尊重与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