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深圳一家企业从 “垃圾” 里提炼出了超过 300 亿的财富。
废旧电池,在很多人眼里是有害垃圾,不仅难以处理,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中国,每年报废的动力电池高达 80 万吨,若将这些废旧电池平铺开,足以堆满 750 座足球场。

但在许开华眼中,这些废旧电池却是一座巨大的 “城市矿山”,蕴含着无限商机。他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技术研发的执着投入,硬是将别人眼中的 “垃圾” 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财富。
许开华,这位曾经的中南大学教授,在 2001 年毅然辞去教职,投身创业浪潮,创办了格林美。他为格林美设定的使命十分简洁却意义深远 ——“让废物变宝,还地球绿美”。这一使命不仅体现了他对环境保护的深刻理解,更彰显了他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商业实践的决心。
在深圳郊区,堆积如山的动力电池残骸并没有让许开华望而却步,反而让他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因为这些看似无用的 “电子僵尸” 体内,蕴藏着大量如锂、钴、镍等关键金属。据估算,每回收 1 吨废旧电池,就能带来约 2.5 万元的收益。而到了 2025 年,全球废旧电池回收产业的总规模更是超过千亿元。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全球锂电池在 2025 年迎来首次退役高峰,未来这一规模还将持续飙升。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上,高度依赖进口,其中钴的进口依赖度更是高达 98%。因此,二手电池回收成为化解供应链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二手电池回收并非易事,其难度超乎想象。首先,这些电池都是高危物品,拆解过程充满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爆炸起火。其次,电池型号五花八门,传统回收企业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往往束手无策,人工拆解效率极低,每天不足 5 组。再者,回收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化学和物理手段层层 “扒皮”,技术门槛高,导致很多时候回收成本甚至比直接购买矿石冶炼还要高。
在众人对这个行业避之不及的时候,许开华却坚信,只要技术过硬,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二手电池回收必将成为一台赚钱的机器。于是,格林美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进行技术研发。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发明了一整套安全拆解、资源化提取的核心工艺。这套工艺能够将报废电池里的钴、镍、锂等金属几乎全部提取出来,且纯度极高,可直接回到新能源产业链,成为新电池的优质原料。
凭借着这套核心工艺,格林美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许开华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仅 2024 年一年,格林美就实现了 332 亿元的营收,市值超过 300 亿元。其客户名单星光熠熠,包括三星、LG、宁德时代等众多头部电池厂商。许多国际巨头在采购中国的钴镍锂时,都无法绕过格林美。
许开华的创业之路充满了戏剧性和挑战。2000 年之前,他一直是中南大学冶金材料教授。一次赴日学术交流,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东京大学,他结识了日本著名环境科学家山本良一。山本良一的 “地球极限论” 指出,如果人类不尽快建立起完整的资源循环系统,未来的城市将被自己产生的垃圾所埋葬。
这一理论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醒了许开华。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令人窒息的画面:大量废旧电池堆积在城市边缘,雨水渗透,重金属流入河流,一块小小的手机电池就能污染 5 吨水体或者 0.5 平方米土壤。而这些废旧电池,本可以通过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在日本期间,许开华还观察到,日本冶金学界已大规模转向资源循环利用研究,这与国内当时对电子垃圾回收不够重视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凭借着敏锐的专业眼光,果断判断电子废弃物回收将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
回国后,许开华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而疯狂的念头 —— 从高校辞职,前往深圳创办一家回收公司,专门将消费电子产业的废旧电池变废为宝,这便是格林美的前身。
一个大学教授放弃安稳的教职,跑去从事被人视为 “收破烂” 的行业,许开华的决定让周围的人瞠目结舌。但他没有被外界的质疑所动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当时,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超细钴镍粉体的技术被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垄断。许开华带领的团队必须自主研发,突破这一技术瓶颈。为此,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仅实验室的电费一年就高达几十万。
“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行业看不到方向。” 许开华回忆道。在当时,循环经济属于超前概念,被普遍认为是 “收破烂” 的行业,市场对此避之不及。甚至很多人质疑,从垃圾里提炼出来的金属真的能用吗?
公司一边面临着无底洞般的资金投入,另一边却几乎没有营收。这使得格林美的资金很快濒临枯竭,实验室电费时常交不起,员工工资也只能一拖再拖,三五个月发一次是常有的事。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了离开。
深夜,当窗外空无一人,许开华独自坐在办公室,翻阅着客户名单,心中满是惆怅。但这位自嘲为 “丐帮帮主” 的男人,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并没有放弃。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他带领团队全力投入电池回收技术研发,终于在 2004 年成功量产了超细钴镍粉。
然而,正如当初被质疑的那样,格林美的产品生产出来后,市场并不买账。一家被认为是 “收废品” 的企业,生产出来的钴镍产品,品质能有保障吗?为了消除客户的顾虑,许开华推出了免费试用政策。他给自己定下目标:“10 个客户中,只要有 8 个拒绝,剩下 2 个愿意试用格林美产品,就算成功。”
为了争取一个客户,许开华曾在对方老总家门口足足等了 4 个多小时,直到晚上 12 点才见到对方。这位老总被许开华的诚意所打动,第二天便同意到格林美考察。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拒绝和闭门羹之后,许开华终于在 2006 年迎来了公司的首单业务。此后,他不断努力拓展客户资源,客户名单也越来越长。
2008 年,对于格林美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金融危机爆发,力拓的加拿大镍粉供应商停产,这个全球第二大矿业巨头不得不寻找替代供应商。格林美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经受住了力拓严苛的质量检测,成功成为力拓的核心供应商。
这次合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打破了 “回收 = 低质” 的行业偏见,为格林美贴上了 “国际品质” 的标签,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力拓的合作只是格林美进入行业的敲门砖,公司真正的崛起,始于新能源汽车革命的爆发。2010 年,手握力拓大单的格林美在 A 股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许开华也从昔日的 “破烂王” 摇身一变,成为行业内的大佬。
有了资金的支持,许开华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消费电子产业蓬勃发展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概念逐渐走向产业化元年。当整个产业的竞争焦点都集中在新车制造时,许开华却另辟蹊径,敏锐地嗅到了不一样的商机。
他意识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未来将会有大量的动力电池报废,面临回收处理。这意味着,公路上行驶的每一辆电动车,都将成为格林美的移动矿脉。基于这一判断,许开华在 2012 年果断收购了江苏凯力克钴业。这一举措打通了从消费电子废弃物到动力电池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标志着格林美正式切入新能源赛道。
此后,许开华以荆门为起点,不断在全国乃至全球建立循环产业示范基地。2017 年,当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全世界都在疯狂抢夺锂矿资源,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挖掘机昼夜不停作业时,格林美在湖北荆门建成了国内首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生产线。
生产线投产当日,整个产业对此反应平淡,几乎无人关注。但许开华没有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在众人质疑现在回收电池是否为时过早时,他依托荆门基地的经验,加快扩张步伐。
短短几年间,格林美就在全国乃至全球建成了 16 个循环产业园,业务范围辐射 11 个省市以及南非、印尼、韩国等国家。
直到多年后,当首批动力电池进入退役高峰,众多竞争者纷纷涌入这个曾经冷僻的赛道时,他们才惊觉,格林美早已成为横亘在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全球巨人。
格林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建设周期漫长,要建立一个遍布全球的废旧电池回收体系更是难如登天。而格林美早已与三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数百家车企和电池厂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其回收体系遍布全球,拥有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提前布局和持续投入,格林美建立起了强大的技术壁垒。截至 2025 年,格林美累计申请了 5000 多件专利,并主导或参与起草了 18 项动力电池回收国家标准。这些技术专利和标准覆盖了电池回收、拆解、分选等多个领域,使格林美实现了全球少有的全产业链闭环。
如今,格林美的回收体系遍布全球,年处理废旧电池能力达数十万吨,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许开华用自己 20 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兑现了当初与山本良一教授在东京大学交流时许下的心灵契约。
2001 年 12 月 28 日,格林美成立当天,山本良一教授专程从东京赶往深圳,与许开华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一年前,两人在东京大学的那次深入交流,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许开华投身电池回收产业的热情,成就了格林美。也正是从那时起,许开华一头扎进这个行业,一干就是 20 多年。
在这 20 多年里,为了攻克超细钴镍粉技术,许开华长期驻扎在实验室,常常凌晨两三点还在进行反复调试和试验。创业早期,格林美不仅长时间没有收入,还饱受外界的偏见与质疑,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脏乱差产业。
在发不出工资,实验室面临断电的艰难时刻,很多人都劝许开华及时止损。但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抵押个人资产贷款,继续投入技术研发,咬牙坚持,默默熬过那段最黑暗的时光。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让许开华十年如一日地与废旧电池 “死磕”。最终,他成功打造出了如今年处理能力数十万吨废旧电池、营收超过 300 亿的全球行业龙头企业。
同样毕业于中南大学的王传福,早在 2003 年,当燃油车还占据主导地位时,就毅然带领比亚迪投身电动汽车产业。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比亚迪遭遇了一个又一个至暗时刻,多次濒临绝境。每每谈及这些过往,王传福都忍不住哽咽,甚至潸然泪下,“曾经,我们也害怕等不到春天。” 但最终,比亚迪凭借着对技术的执着和坚定的信念,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
真正的企业家,敢于在无人涉足的领域,押上自己的全部尊严,为时代开拓新的道路。许开华用 20 年的时间,在被人嫌弃的废物堆里,挖掘出了一座全球新能源的金矿。
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一笔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更是对产业格局的一次重大改写。他向世人证明了,即使在被人忽视的角落里,也能绽放出世界级的光芒,孕育出伟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