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洞洞鞋 真菌感染” 的话题在微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直冲热搜榜。在这个炎炎夏日,洞洞鞋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舒适感,成为了众多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心头好。在社交平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网友们分享自己精心 DIY 装饰的洞洞鞋,可谁能想到,这看似时尚又实用的洞洞鞋,竟可能隐藏着健康风险。

洞洞鞋或成真菌 “培养皿”
有医生指出,经常穿洞洞鞋,很可能会患上脚气。从材质上看,洞洞鞋大多采用不透气的合成橡胶或塑料制成,当我们的脚部出汗后,汗液无法及时有效地蒸发出去,便会在鞋内营造出一个潮湿且密闭的环境。尽管鞋面上布满了洞洞,看似能够透气,但实际上这些洞洞不仅容易积聚灰尘,还会留存水分。特别是在雨天穿着洞洞鞋时,雨水水质不佳,大量积水会长时间停留在鞋内,为真菌的滋生创造了绝佳条件。
脚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脚气”,是由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皮肤癣菌引起的脚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肤病。真菌适宜在温暖、潮湿且不通风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而长期穿着且不及时清洗的洞洞鞋,恰好完美地满足了这些条件。一旦感染真菌引发脚气,患者的脚趾间、脚底、脚跟及脚侧缘等部位,会出现脱皮、水疱、皮肤粗糙干燥或湿润糜烂、瘙痒等症状,且该病极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
若脚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真菌还可能进一步传播,引发自体播散,导致手癣、头癣、甲癣或体股癣等疾病。此外,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并发丹毒、蜂窝织炎等。当脚癣感染灶炎症明显时,甚至会出现全身癣菌疹,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软底洞洞鞋,舒适背后藏隐患
除了真菌感染的风险,不少洞洞鞋所宣扬的 “软绵绵” 特质,虽然在初次穿着时能给人带来如踩云朵般的舒适感,但从健康角度来看,实则暗藏玄机。过于柔软的鞋底,无法为足底提供足够的支撑,这就意味着在行走过程中,脚部得不到充分的保护。长期穿着此类鞋子,不仅容易使人在行走时感到越来越疲惫,还会对踝关节和足底肌肉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崴脚的风险。
对于成年人而言,即便足弓已经发育完全,但如果长期穿着缺乏支撑的鞋子,着力点不正,同样可能引起足底筋膜松弛或挛缩,进而导致足弓塌陷,引发足底筋膜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跟痛症。随着时间的推移,踝关节力线也会发生偏移,引发踝关节退变,甚至可能导致 X 型腿、腰椎疼痛、脊柱侧弯、骨盆前倾等不良体态问题。
而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来说,影响则更为严重。儿童的骨骼和关节还未发育成熟,长期穿着软底洞洞鞋,可能阻碍足弓的正常发育,导致扁平足等问题。扁平足会使整个下肢的负重力线发生改变,引起小腿后方胫骨后肌的负荷增加,造成肌肉疲劳、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肌腱损伤和断裂。同时,下肢负重力线的改变,还会加速踝关节及膝关节外侧的负荷增加和磨损,导致下肢外翻,形成 X 型腿。若两条腿受到的影响不一致,还可能引发骨盆倾斜,对脊柱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身高增长。
人字拖也并非 “最佳拍档”
在夏季,除了洞洞鞋,人字拖也是很多人的夏日出行选择。然而,长时间穿人字拖同样会对脚部健康造成损害。人字拖的设计较为简单,在行走时,脚趾需要用力夹住鞋身,以保持鞋子的稳定,这会使脚部的一些关节,如脚趾关节、踝关节等,承受额外的压力。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这些关节劳损,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而且,人字拖的鞋底通常较薄,对地面的缓冲作用较小,行走时脚部受到的冲击力较大,容易引起脚底疼痛,增加脚部受伤的风险。另外,由于人字拖对脚部的固定性较差,在行走过程中,脚部容易晃动,稳定性不足,也容易导致崴脚等意外发生。因此,医生建议大家尽量减少穿人字拖出行的频率。
夏日穿鞋,我们在追求时尚与舒适的同时,更要关注脚部的健康。如果已经出现了脚部不适或疑似真菌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若要穿着洞洞鞋,需注意保持脚部干爽,勤洗脚,定期对洞洞鞋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长时间穿着同一双鞋,尽量减少前往公共浴室、游泳池等易感染真菌的场所。此外,选择鞋子时,应综合考虑材质、鞋底支撑性、尺码等因素,挑选一双真正适合自己、有利于脚部健康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