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在华销量下滑 24.2%,新能源冲击下如何破局?

2025 年 7 月 8 日,本田中国公布的最新终端汽车销量数据令人咋舌。今年 1 至 6 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仅为 315,152 辆,与去年同期的 415,906 辆相比,大幅下滑 24.2%。其中,6 月终端汽车销量为 58,468 辆,同比下滑 15.2%。这一数据再次凸显了本田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回望过去,本田在中国市场也曾有过辉煌时刻。2020 年,本田创下了 162.7 万辆的全年销量巅峰。然而,此后便陷入了逐年下滑的泥沼,2021 年至 2023 年的销量分别为 156.15 万辆、137.31 万辆、123.42 万辆。到了 2024 年,本田在华终端汽车累计销量更是降至 85.23 万辆,较 2023 年同期下滑 30.94%。如今,2025 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更是不容乐观,本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似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造成本田在华销量持续下滑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25 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2.7%,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在 15 万 —25 万元这一主力价格区间,自主品牌市占率超 75%,而本田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 5%。其纯电产品如东风本田 S7、广汽本田 P7 月销仅百余辆,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畅销形成了鲜明对比。

长期依赖燃油车和混动技术,使得本田在面对中国市场快速向纯电与插混转型时显得力不从心。尽管新一代 i – MMD 混动系统在 CR – V 等车型中的占比提升至 18%,但仍无法阻挡整体销量下滑的趋势。而在纯电领域,本田布局迟缓,早期推出的 “油改电” 车型,由于在续航、智能化等方面表现平平,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其电动车型的信任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本田并非毫无动作。2024 年,本田宣布将相继关闭位于广州和武汉的两座工厂,把中国的汽油车年产能由 149 万辆缩减至 100 万辆,以加速电动化转型。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本田中国携广汽本田、东风本田联合参展,并宣布与中国本土企业 Momenta、深度求索 (DeepSeek)、宁德时代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覆盖智能驾驶、AI 交互与电池技术等领域。本田纯电动品牌 “烨” 的第二弹车型 GT 也完成了全球首秀,试图展现其在电动化领域的决心和实力。

然而,这些举措能否在短期内扭转本田在中国市场的不利局面,仍有待观察。本田需要加快开发适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车型,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和智能化水平。在价格方面,应更加贴近市场,与国产新能源汽车展开正面竞争;在智能化配置上,需加大投入,通过与本土科技企业的合作,快速提升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体验。同时,本田还需加强品牌营销,重塑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尤其是在电动化领域的品牌认知度。

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对本田而言,既是一场生存危机,也是一次转型的催化剂。未来,本田能否在 2026 年前推出爆款纯电车型,成功实现翻盘,将成为决定这家日系巨头能否继续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田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机遇。我们拭目以待,看本田如何在中国市场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