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风口下的业绩狂飙:英伟达订单成最大引擎
2025年第二季度,富士康营收达1.797万亿新台币(约44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2%,创历史新高。这一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AI相关产品需求,尤其是英伟达的AI服务器订单。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2024年英伟达近三成AI服务器订单由富士康承接,而高端GB200和GB300芯片的代工份额更高达40%,近乎垄断高端AI硬件生产。

英伟达的强势表现成为富士康的“现金牛”。尽管面临对华禁售等挑战,英伟达凭借海外科技巨头订单(如OpenAI、谷歌、Meta)实现数据中心业务营收391亿美元(同比增长73%)。GPT-5、Gemini Ultra等大模型的训练需求直接拉动GPU采购,仅GPT-5单次训练即需3-5万片H100芯片,成本超7亿美元。富士康几乎包揽H100系统90%的代工订单,成为这一产业链的核心受益者。
二、从“代工躺赚”到“技术共舞”:富士康的野心升级
1. 墨西哥GB200工厂:产能与技术的双重绑定
富士康在墨西哥投建全球最大GB200芯片工厂,表面扩产实则深化与英伟达的技术合作。通过就近生产高端AI芯片,富士康试图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同时参与芯片设计的前期协同,逐步摆脱“代工厂”标签。
2. 人形机器人:复制AI服务器的成功路径
英伟达将机器人技术视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富士康迅速跟进。双方计划在休斯顿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辅助生产GB300 AI服务器,目标2025年Q1实现商用。富士康已测试中国优必选产品,并联合开发自主机器人,试图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复制AI服务器的代工优势。
3. AI超级计算机:三方博弈下的话语权争夺
富士康联合英伟达、台积电在中国台湾打造AI超级计算机,目标发电量100兆瓦,剑指全球AI基础设施标杆。然而,台积电的晶圆代工技术壁垒与英伟达的芯片设计主导权,让富士康面临技术协同中的话语权挑战。能否在这一合作中占据主动,将决定其能否从“执行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
三、风险与挑战:生态位跃迁的不确定性
1. 技术护城河薄弱:代工基因的先天局限
尽管富士康在制造规模上无可匹敌,但AI服务器和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算法、芯片设计及软件生态。英伟达和台积电的技术壁垒高筑,富士康若无法突破“代工思维”,可能沦为低端产能提供者。
2. 市场竞争白热化:科技巨头的降维打击
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已布局AI基础设施,富士康需直面这些企业的竞争。例如,谷歌自研TPU芯片并整合云计算服务,微软通过Azure整合OpenAI技术,均形成软硬件闭环。富士康的“代工+部分研发”模式能否抗衡生态型巨头仍是未知数。
3. 利益分配暗流涌动:三方合作的潜在裂痕
英伟达、台积电与富士康的合作看似互补,实则暗含博弈。台积电掌握芯片制造话语权,英伟达主导算法和软件生态,富士康的制造能力虽关键,但若无法在技术协同中提升价值占比,可能沦为“高级代工厂”。
四、未来展望:转型成功的关键变量
富士康的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三大因素:
- 技术协同深度:能否从GB300服务器机柜设计进一步切入芯片架构优化,甚至参与AI算法研发;
- 机器人商业化落地: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场景验证及规模化复制能力;
- 供应链话语权:通过上游散热模组、PCB板等环节的整合,构建“制造即服务”(MaaS)模式,提升溢价空间。
若富士康能突破代工边界,在AI基础设施和机器人领域建立技术护城河,其有望从“苹果依赖症”转向“英伟达+多极化”增长模式。反之,若仅停留在产能绑定层面,则可能错失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权。
结语
站在AI与机器人革命的风口,富士康正以“代工巨头”的身份博弈技术共舞者的角色。这场转型既是一场豪赌,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缩影。其成败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新规则——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风口中真正“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