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从Manus到OpenAI,”假BP”为何屡见不鲜?
今年3月起,AI Agent产品Manus因融资传闻频上热搜,估值一度被炒至15亿美元。然而,近期一位自称”帮助融资”的投资人向媒体展示的两份BP(商业计划书),却被Manus官方明确否认。无独有偶,OpenAI也被卷入类似事件——数字货币平台Robinhood宣称推出代币投资OpenAI,但遭后者火速辟谣。

这类”野生BP”并非孤例。从早期共享单车时代的”虚构融资轮次”,到如今AI、Web3赛道的”PPT融资神话”,一级市场始终存在信息真伪难辨的顽疾。
二、根源:谁在制造”野生BP”?三大推手浮出水面
- 投机者的套利游戏
部分掮客或小型FA(财务顾问)通过伪造BP吸引投资者,利用信息差赚取”信息费”或”中介佣金”。例如,某些宣称”手握稀缺项目”的投资人,实则通过PS的融资材料抬高项目估值,最终套现离场。 - 媒体的流量焦虑
在”全民创投热”背景下,部分媒体为抢占热点,对未经验证的消息快速传播,甚至刻意模糊”传闻”与”事实”的边界。一位资深科技记者坦言:”读者更爱看‘重磅融资’标题,核实成本却太高。” - 项目方的灰色营销
初创公司或未具名团队主动泄露虚假BP,通过”烟雾弹”试探市场反应。若融资消息引发关注,便借势启动真实融资;若失败,则可撇清责任:”那只是早期草案。”
三、危害:虚假BP如何扭曲市场生态?
- 投资者信任崩塌
当”狼来了”的故事反复上演,机构对BP的信任度下降,优质项目可能因”误伤”而融资受阻。一位美元基金合伙人表示:”现在看到高估值BP,第一反应是找漏洞。” - 资源错配与泡沫加剧
资金流向虚假项目,导致真正需要支持的创新公司被边缘化。以AI领域为例,部分”PPT公司”凭借假BP拿到融资后,反而挤压了务实团队的生存空间。 - 监管难度升级
虚假BP常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取证困难。除非涉及直接诈骗(如收取”融资服务费”),否则多数案例只能依赖行业自律。
四、破局:如何重建一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 项目方:主动披露+技术验证
- 通过权威平台(如Crunchbase、IT桔子)定期更新融资状态;
- 利用区块链存证BP关键版本,确保信息不可篡改。
- 投资机构:建立”反造假”筛查体系
- 引入第三方尽调机构交叉验证工商信息、股东背景;
- 对频繁接触”高估值传闻”的项目启动”灰名单”机制。
- 媒体与平台:强化责任边界
- 财经媒体需标注”未经证实”标签,并建立事实核查流程;
- 创投平台(如36氪、鲸准)可联合头部机构推出”BP真实性认证”服务。
结语:当创投行业进入”后狂热时代”
“野生BP”的泛滥,本质是一级市场从野蛮生长到成熟规范的必经阵痛。随着AI、硬科技等赛道竞争加剧,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只会更高。唯有通过技术手段、行业共识和监管协同,才能让市场回归”价值发现”的本质——毕竟,真正的创新从不需要虚假的包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