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中国困局:三年千店背后的盈利迷思与”咖啡+暖食”战略突围战


一、增长停滞与亏损阴霾:头部品牌的”躺平”疑云

2025年第一季度,Tims中国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财报:营收3亿元,同比下降9.5%;净亏损收窄至5890万元,但仍未摆脱亏损泥潭。更严峻的是,门店扩张几乎陷入停滞——三个月仅净增2家自营店,关闭7家表现不佳的门店,而加盟店虽新增9家,却难掩整体增速放缓的颓势。

这一数据背后,是Tims入华六年始终未能盈利的尴尬现实。尽管门店数量突破千家(截至3月31日达1024家),覆盖84个城市,但单店效益持续下滑:自营门店收入同比下降14%,同店销售额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今年一季度降幅虽收窄至6.5%,却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夹心层”定位之痛:价格战中的生存困境

Tims的定价策略(人均25元)使其陷入国内咖啡市场的”夹心层”:

  • 向下:瑞幸、库迪凭借”9.9元”低价策略疯狂扩张,通过规模化补贴抢占市场份额;
  • 向上:星巴克以”第三空间”差异化定位占据高端市场,客单价超35元。

这种尴尬定位导致Tims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中缺乏竞争力,又难以吸引对体验要求更高的客群。更致命的是,其”咖啡+暖食”战略虽强化了差异化,却因重资产模式推高成本——烘焙厨房设备、现制食品供应链、专业人力投入均大幅增加运营负担,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三、”咖啡+暖食”:差异化利器还是增长枷锁?

Tims试图通过”早餐咖啡+贝果””下午茶套餐”等组合打破同质化竞争,甚至打造”现制烘焙”标签。这一策略确实带来了一定差异化认知:

  • 产品创新:如推出咸蛋黄肉松贝果、麻薯奶茶等本土化产品;
  • 场景延伸:门店增设堂食区,强化早餐和下午茶时段消费。

然而,重资产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1. 成本高企:食品和包装成本虽同比下降24.6%,但仍占营收近30%;
  2. 扩张受限:单店投资成本较纯咖啡店高出约40%,导致加盟店增速虽快(一季度新增153家),但单店盈利能力不足;
  3. 供应链挑战:现制烘焙需本地化供应链支持,而Tims的冷链配送体系尚未完全覆盖下沉市场。

四、突围路径:降本增效与下沉市场的双重博弈

面对困局,Tims正尝试多维度破局:

  1. 成本管控
    • 食品成本下降24.6%,工资占比优化至19.4%;
    • 营销费用缩减11.8%,通过会员体系提升复购率。
  2. 加盟提速
    • 加盟店占比从2024年的30%提升至44%,”轻资产”模式或成未来扩张主力;
    • 但需警惕加盟质量参差对品牌口碑的影响。
  3. 下沉市场渗透
    • 二三线城市门店占比已超60%,但消费力不足可能进一步拉低客单价;
    • 需开发更低价产品线(如15元以下套餐)以适应市场需求。

五、行业启示:外资品牌的本土化生死战

Tims的困境折射出外资咖啡品牌在中国的集体挑战:

  • 星巴克:通过”啡快”数字化和本土联名产品维持高端市场;
  • Costa:收缩战线,聚焦华东核心城市;
  • 蓝瓶咖啡:小众精品路线,避开价格战。

对Tims而言,能否将”咖啡+暖食”的差异化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关键在于:

  1. 供应链本土化:降低烘焙原料和配送成本;
  2. 数字化运营:通过会员数据和AI选址优化单店模型;
  3. 产品迭代速度:更快响应中国消费者口味变化(如茶咖混合产品)。

结语:慢增长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咖啡赛道进入”慢增长”阶段的当下,Tims的困境并非个例。无论是外资品牌的本土化难题,还是本土玩家的价格战内卷,行业已进入”效率优先”的新周期。Tims能否在2025年实现扭亏为盈,将取决于其能否在成本控制、下沉市场开拓和差异化战略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否则,”千店规模”的标签或将从优势变为负担。

(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