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直播电商监管空白!北京首发全国首个平台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规范权责促行业健康发展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北京市网络直播带货平台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试行)》(以下简称《示范文本》),这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直播带货平台经营者与直播间运营者之间服务关系的标准化合同范本。该文本旨在明确双方权责边界,填补第三方商品推广领域的监管空白,推动直播电商行业向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

直击行业痛点:首份合同范本破解权责模糊难题

近年来,直播带货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但行业乱象频发。部分直播间运营者资质不全、商品信息不透明、知识产权纠纷频现,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屡见报端。由于缺乏统一的服务合同标准,平台与运营者之间的责任划分模糊,导致纠纷处理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踢皮球”现象。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示范文本》的出台正是为了系统性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同条款的刚性约束,倒逼参与方合规经营,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大核心条款解析:从持照经营到消费者权益保护

《示范文本》共涵盖五大核心内容,直击行业关键环节:

1. 持照经营:强制资质审核,杜绝“无照裸奔”

条款明确要求直播间运营者必须持有合法营业执照,并在合同中承诺合规经营。这一规定将有效筛除不具备资质的个人或机构,从源头降低虚假宣传、售假等风险。

2. 信息公示:透明化运营,强化信任机制

合同规定直播间运营者需公示三类关键信息:

  • 自身营业执照及联系方式;
  • 商品实际销售者信息(避免“中间商”责任推诿);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标识(如虚拟主播、AI辅助生成内容需明确标注)。
    此举将显著提升交易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3. 账号变更管理:保障交易稳定性

针对直播账号归属争议,《示范文本》创新性提出:在满足平台审核条件的前提下,运营者可申请变更账号实名认证主体。这一条款既保护了直播间长期运营积累的粉丝价值,又明确了责任承接机制,避免因账号纠纷引发交易中断。

4. 知识产权归属:平衡创作者与平台权益

直播中产生的音视频、图文等内容知识产权归运营者所有,但平台享有免费使用权。这一设计既鼓励内容创新,又保障平台内容生态的可持续性,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权益分配范式。

5. 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穿透式”追究

合同专门设置消费者保护条款,明确平台与运营者需共同承担以下责任:

  • 商品质量问题的先行赔付义务;
  • 售后纠纷的快速响应机制;
  • 虚假宣传的连带责任。
    通过合同条款的“硬约束”,避免消费者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

行业影响: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转折点

《示范文本》的发布标志着直播电商进入“有标可依”的新阶段。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过去行业依赖平台自治,但规则碎片化导致执行难度大。政府主导的示范文本能形成全国性参照标准,尤其对中小主播和新兴平台具有指导意义。”

市场反应积极。某头部MCN机构负责人表示,合同条款直击运营痛点,“账号变更和知识产权条款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法律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则评价:“消保条款的细化将大幅降低维权成本,预计投诉率有望下降30%以上。”

未来展望:从北京试点到全国推广

目前,《示范文本》已通过首都之窗和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官网公开发布,供社会免费下载使用。北京市监局透露,下一步将联合行业协会开展宣贯培训,并根据实施效果动态修订条款。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密切关注北京试点经验,“成熟后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最终形成统一的直播电商合同国家标准”。

结语
《北京市网络直播带货平台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试行)》的出台,不仅是北京市场监管的一次创新实践,更为全国直播电商行业提供了“北京方案”。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厘清权责边界,才能实现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多方共赢,推动行业行稳致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