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级开局:流量狂欢与争议并存
端午节前夕,位于北京西城区菜市口的中海大吉巷以”城市会客厅”的定位高调开业。首日客流突破20万,端午假期三天超50万,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破千万,”南城太古里””菜古里”等标签迅速出圈。然而,热潮之下,网友评价两极分化:有人盛赞其”北京难得的city街区””新中式美学标杆”,也有人批评”像跳蚤市场””缺烟火气”。

这种矛盾恰恰折射出非标商业的典型困境——初期靠新鲜感引流,长期却需直面定位模糊、运营乏力的拷问。
二、解构大吉巷:优势与短板的双面镜像
1. 硬件与场景:传统基因的现代转译
大吉巷的建筑语言堪称惊艳:青砖灰瓦、垂花门影壁与四合院式街区融合,中央下沉式广场形如土楼,阶梯花园广场营造沉浸式社交空间。地铁4/7号线直通B1层、西侧菜市口大街无缝衔接主干道,交通便利性优于多数非标商业。
2. 品牌组合:首店噱头与客群错位
官方宣称引进150余家特色品牌,超50%为首店或定制店。实际探访发现,品牌数量约120家,首店占比约30%。餐饮以喜家德、马记永等快餐茶饮为主(近40家),零售以名创优品等杂物集合店扎堆(8家同类型品牌)。所谓”新中式美学标杆”东方境、RE而意联名骑行店等亮点品牌,实际占比有限。
3. 运营痛点:从”会客厅”到”空客厅”的落差
- 定位摇摆:菜市口属内城生活区,但业态缺乏超市、影院等基础配套,茶饮占比过高,未能匹配周边居民日常需求。
- 内容空洞:下沉广场仅作展示用途,阶梯花园广场仅周末有音乐演出,文化故事线未转化为持续活动。
- 细节硬伤:装修气味浓重、卫生间简陋、休息区缺失,甚至存在公共区域吸烟无人管理现象。
三、二环商业更新困局:从王府井到菜市口的集体焦虑
大吉巷并非孤例。北京二环商圈正经历大规模焕新:
- 前门北京坊:民国风建筑群招商乏力,未能复制太古里式成功;
- 西单更新场:小众潮流定位与周边客群需求错位;
- 崇文门商圈:合景摩方B2层低端商铺空置,新世界百货客流惨淡。
RET睿意德索珊指出核心矛盾:城市更新易陷入”空间改造硬、生活运营软”的失衡。当全城商业供给过剩,仅靠建筑美学和首店噱头已无法形成护城河。
四、未来生存法则:从流量到”留量”的三重突围
1. 精准定位:从”城市会客厅”到”社区文化枢纽”
- 弱化全客层幻想,聚焦周边中产家庭与年轻白领的”15分钟生活圈”需求;
- 补足超市、社区影院等基础业态,将茶饮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
2. 内容活化:让文化故事线”活”起来
- 借鉴THE BOX朝外模式,将下沉广场改造为宣南文化主题市集(如京剧脸谱DIY、老字号非遗工坊);
- 联合本地书店、茶馆举办夜间文化沙龙,强化”在地性”标签。
3. 运营升级:用细节重塑体验
- 引入宠物友好设施、母婴室等”隐形竞争力”;
- 建立商户考核机制,淘汰同质化品牌,引入小众买手店、社区咖啡馆等差异化业态。
五、结语:非标商业的长跑,从来不是短跑
大吉巷的爆红证明二环商业仍有创新空间,但其真正考验在于:能否在新鲜感消退后,通过精细化运营将”打卡地”转化为”常去处”。正如曹凯所言,历史街区更新的终极目标不是复刻过去,而是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再生装置”。对于大吉巷而言,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社区展览、新一季市集活动,或是某家扎根于此的本土品牌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