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日产汽车与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正就合作生产电动汽车展开谈判,这一合作可能让日产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追滨工厂免于关闭。这座拥有60余年历史的老厂,曾见证日产的辉煌,如今却因产能利用率不足面临淘汰危机。若合作达成,追滨工厂有望转型为电动化生产基地,同时保住日本本土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

一、追滨工厂:从辉煌到危机
追滨工厂始建于1961年,是日产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曾长期承担日产主力车型的生产任务。目前,该厂主要生产小型车“Note”等车型,年产能达24万辆。然而,近年来受全球汽车市场萎缩及电动化转型影响,追滨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2024年仅为40%,远低于盈亏平衡点80%。
2024年5月,日产宣布全球整车工厂从17座缩减至10座,追滨工厂与子公司湘南工厂面临合并或关闭的命运。若最终关闭,不仅将导致数千名员工失业,还将影响周边数百家日产系零部件供应商的生存。
二、富士康入局:代工模式能否盘活老厂?
面对追滨工厂的困境,日产正寻求外部合作以减轻负担。鸿海集团作为全球电子代工巨头,近年来积极布局电动汽车领域,其“MIH开放平台”已吸引多家车企加入。此次与日产的合作,鸿海希望利用追滨工厂的现有产能,生产自有品牌的电动车型,而日产则可通过转交过剩产线降低运营成本。
合作模式可能包括:
- 代工生产:鸿海利用追滨工厂生产自有品牌电动车,或为其他车企提供代工服务。
- 技术升级:富士康可引入智能化、电动化生产线,提升工厂效率。
- 供应链整合:保留周边零部件供应商,维持日本本土汽车产业链稳定。
三、双赢局面:日产减负,富士康拓展日本市场
对日产而言,此次合作可缓解其经营压力:
- 产能优化:关闭低效工厂的同时,保留核心供应链。
- 电动化转型:借助富士康的电动化技术,加速新车研发。
- 财务减负:减少固定成本支出,聚焦高利润车型。
对富士康而言,追滨工厂是其进入日本市场的关键跳板:
- 本土化生产:规避进口关税,提升市场竞争力。
- 品牌建设:通过合资或代工模式,逐步建立自有电动车品牌影响力。
- 供应链控制:整合日系零部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四、挑战与隐忧:文化差异与市场竞争
尽管合作前景广阔,但双方仍面临多重挑战:
- 企业文化冲突:日产作为传统车企,注重精益生产;富士康则以高效代工著称,管理风格差异可能影响协作。
- 电动化技术竞争:富士康需证明其电动车技术实力,否则可能影响合作信任。
- 市场接受度: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忠诚度高,富士康能否赢得市场仍是未知数。
五、行业影响:日系车企的电动化突围
此次合作若成功,可能成为日本汽车产业转型的标杆案例:
- 传统车企转型:日产可借此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专注核心技术研发。
- 供应链保护:避免因工厂关闭导致零部件厂商倒闭潮,维护日本汽车生态。
- 外资引入: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参与电动化竞争,打破本土车企垄断格局。
【结语】
日产与富士康的合作,既是老牌车企的自救之举,也是科技巨头进军汽车业的又一尝试。追滨工厂的命运,或将决定日本汽车产业能否在电动化浪潮中守住本土阵地。若合作顺利,这座60年的老厂有望焕发新生,成为日系电动化转型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