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微软的”浏览器捆绑”争议

2022年起,微软在Chrome官方网站(google.com/chrome)上植入Edge浏览器广告,当用户通过Edge下载Chrome时,页面顶部会强制弹出巨大横幅,宣称Edge”与Chrome使用相同的技术”(基于Chromium开源内核),并试图说服用户放弃下载Chrome。这一行为被广泛批评:
- 用户体验受损:广告遮挡下载按钮,干扰正常操作流程。
- 不正当竞争嫌疑:利用Edge浏览器预装优势(Windows系统默认)进一步压制竞品。
- 违反行业惯例:此前谷歌、Mozilla等厂商从未在对手官网植入广告。
尽管微软辩称这是”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利用Windows生态优势的”软捆绑”策略。
二、欧盟《数字市场法》(DMA)的强制干预
2024年3月生效的欧盟《数字市场法》被视为针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核武器”,其核心条款包括:
- 禁止自我优待:默认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关键服务不得优先推广自家产品。
- 互操作性要求:Windows等系统必须允许用户自由安装和切换竞品软件。
- 禁止”诱导转向”:不得通过广告或技术手段干扰用户选择竞品。
微软此次移除Chrome官网广告,正是为了规避DMA第6(5)条关于”禁止在第三方平台进行误导性推广”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
- 地域差异化处理:广告仅在欧洲经济区(EEA)国家消失,其他地区用户仍受干扰,凸显DMA的地域约束力。
- 连锁反应:此前微软已妥协调整Windows默认浏览器设置(如简化切换流程),此次广告下架是进一步合规举措。
三、行业影响:从”野蛮生长”到”规则博弈”
- 对微软的影响
- 短期损失:Edge浏览器市场份额增长可能放缓(当前约12%,Chrome超65%)。
- 长期合规成本:需投入更多资源适应DMA,如开放API、调整捆绑策略。
- 对谷歌的象征意义
- 尽管谷歌是DMA针对的”看门人”之一(因Android生态),但此次事件显示其官网也受欧盟规则保护,未来或更积极利用法律反制微软。
- 全球监管趋势
- 美国:司法部正推进针对谷歌的反垄断诉讼,DMA或成为重要参考。
- 中国:虽无直接对应法规,但《反垄断法》修订后对平台”二选一”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微软若在中国复制类似策略可能面临风险。
四、用户视角:自由选择权回归
欧洲用户现已体验到更纯净的浏览器下载环境:
- 无广告干扰:通过Edge或Bing搜索Chrome时,不再看到诱导性横幅。
- 下载流程简化:Chrome官网直接提供下载按钮,无需额外点击关闭广告。
但争议犹存:
- 非EEA用户仍被”绑架”:微软的差异化策略被批”地域歧视”。
- 默认浏览器问题未解:Windows仍预装Edge且默认设置隐蔽,用户需手动更改。
五、未来展望:DMA的”蝴蝶效应”
- 更多巨头妥协:苹果、Meta等可能被迫调整App Store、社交平台广告策略。
- 浏览器市场变局:若微软持续受限,Edge增长或停滞,为Firefox、Brave等中小玩家留出空间。
- 法律冲突风险:微软若认为DMA过度干预,可能效仿苹果发起诉讼(如此前挑战荷兰隐私监管机构)。
结语:科技巨头的”紧箍咒”时代来临
微软此次让步标志着欧盟《数字市场法》从纸面走向实践,未来科技行业的竞争规则或将重构。对于用户而言,”自由选择”的价值正在被法律重新定义——尽管全球范围内的公平竞争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