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戏算法第一案” 开庭,律师玩家起诉《王者荣耀》公开匹配机制

8 月 12 日,“中国游戏算法第一案” 开庭审理。《王者荣耀》玩家、律师孙千和起诉腾讯,要求公开《王者荣耀》游戏的玩家对局匹配机制。

孙千和认为,《王者荣耀》游戏的匹配机制存在不公平现象,当玩家连胜几局之后,就会匹配到很菜的队友和很强的对手,从而输掉下一局,甚至连输,输输赢赢如此反复,直到胜率趋近于 50%。因此,她要求腾讯公开影响游戏系统给玩家账号匹配队友和对手的具体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不同游戏模式下的占比和权重大小。

当晚 7 点半左右,经过近 5 个小时的庭审,孙千和走出法庭。她表示,目前该案尚未当庭宣判。

玩家起诉《王者荣耀》匹配机制

公开资料显示,孙千和为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也是一名《王者荣耀》的资深玩家。在起诉时,她要求公开《王者荣耀》游戏的玩家对局匹配机制,具体包括影响《王者荣耀》系统给玩家账号匹配队友和对手的具体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游戏模式下(如排位赛、巅峰赛、匹配赛、娱乐模式等)的占比和权重大小。

孙千和在起诉状中指出,互联网公司的信息壁垒带来信息茧房,使用户活在混沌之中,这是很危险的。让困在算法中的人们走出来,最好的方式是公开算法。腾讯作为大型互联网企业应当坚持技术向善,应该将公共安全和社会责任纳入算法考量,而不是一味将算法视作竞争壁垒和盈利工具。

据了解,这起案件原定开庭时间为下午 3 点半,法院提前到 2 点半开始质证,除短暂休庭休息外,一直持续到晚 7 点 20 分左右。孙千和表示,游戏匹配机制是否应该公开是此次法庭归纳的案件焦点。“对方认为是技术秘密,我认为基于知情权应该公开,游戏不应该排除在算法规制之外。”

据参加庭审旁听的人士透露,针对这一争议,被告认为匹配机制在事实层面不具有控制胜率结果的能力,游戏对局结果有多重因素导致,同时提供了随机抽取公开可查的玩家胜率,大量案例显示玩家胜率在 70%-80% 之间,与原告主张完全不符。在法律层面,匹配机制的细节并非现有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知情权范畴,如果公开将会成为 “黑产说明书”,造成游戏内公平环境受损、广大玩家利益无法保障的情形。被告方认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应当有边界和限制,被答辩人以消费者知情权为由,要求答辩人公开《王者荣耀》游戏匹配机制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细节,法律依据不足,不能成立。

腾讯:公开匹配机制将被黑产滥用

《王者荣耀》的游戏匹配机制应该公开到什么程度?孙千和认为,可接受的程度是最低限度的知情原则。“希望找到一个临界点,让玩家觉得好,游戏公司公开了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信息,然后对游戏公司来说也比较好地保护了商业秘密,这个是最理想的状态。” 她在庭审中例举了抖音的公开情况,认为《王者荣耀》应当参照抖音的公开程度。

据了解,《王者荣耀》自 2016 年起就针对匹配机制在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上做了相关披露。最近一次披露是去年 12 月 23 日在《12 月 25 日正式服 S38 赛季 “穿透信念” 版本更新公告》中。公告提到,“《王者荣耀》上个赛季优化了匹配算法、全量了分路匹配模式,但也带来了匹配时间变长、队友对手实力差距大等问题。这一次更新对匹配机制和算法做进一步改造来平衡匹配时长和玩家位置与能力差距的问题,同时基于玩家游玩习惯和战术风格构筑更合理的赛前阵容,并鼓励有能力驾驭多分路的玩家进行补位,缓解分路意愿不均的问题。”

针对这些披露,孙千和认为这不是对算法的真正系统性说明,披露得远远不够。而用户玩《王者荣耀》时就是为了 PK,《王者荣耀》会影响到玩家的最核心算法就是匹配算法。

上述庭审旁听人士透露,被告方辩护称,游戏对局的胜负受团队配合、阵容搭配、战术选择、玩家状态等诸多因素影响,并非由匹配机制决定,匹配机制无法决定游戏对局胜负。被告在庭审现场还提供了随机抽取的多位玩家胜率情况,例如,玩家 A 当前赛季 71 场比赛胜率为 70.4%,全部比赛 752 场胜率为 76.1%;玩家 B 当前赛季 79 场胜率为 68.4%,全部比赛 2398 场胜率 71%;玩家 C 当前赛季 94 场胜率 88.3%,当前赛年 472 场比赛胜率为 81.6% 等。以上玩家胜率均不在 50% 左右。被告认为这些证据表明 “控制玩家胜率在 50%” 的描述与事实不符。

据了解,技术秘密成为被告方面此次法庭辩护的重要依据。被告方面认为,《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实质上是腾讯公司为解决 “如何更科学、更公平地在短时间将十个实力相当的玩家识别并匹配到同一对局中,以完成一场势均力敌的公平对战” 的技术难题,所设计的一套技术解决方案。该保密技术方案能为腾讯公司在游戏服务市场带来相应的竞争优势,属于腾讯公司的技术秘密。若强制要求腾讯公司公开《王者荣耀》游戏匹配机制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细节,既不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促进游戏行业的技术创新。

被告方面进一步在庭审时提出,进一步公开匹配机制背后的细节可能会对广大正常玩家的利益产生一定的损害。被告方面在庭审时提到,“结合被告举证,在游戏行业内此前已有多个实例表明,匹配机制背后的细节被公开后,被部分恶意玩家或黑产滥用,严重破坏游戏公平对局环境,并最终损害广大正常游戏玩家的利益。因此,在讨论匹配机制的公开问题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匹配机制公开后所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

游戏匹配机制是否该公开?专家解读

据了解,目前中国尚无明确判例要求游戏公司公开匹配算法。尽管 2021 年起,《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法规陆续出台,要求平台提供 “关闭选项” 或 “说明机制”,但执行层面的标准仍模糊。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在庭审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知情权是消费者其他权利的重要基础,但并非所有服务提供方的内容都需要向消费者公开。“比如说可口可乐的配方,我现在想知道它是怎么配出来的,它能告诉消费者吗?这既和知情权密切相关,又是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北京恒都(上海)律师事务所运营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调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邓哲此前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当事件属于技术秘密、商业秘密范畴、内部运营策略的范围时,就不属于知情权范畴,因为这会涉及到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自主竞争权等。“打个比方,比如叫网约车,我们可以知道车辆信息、价格这些是属于知情权范围的,但是网约车平台怎么调度、你叫车的时候这片区域有多少辆车、情况分别是什么,平台为什么给你调度这辆车而不调度另一辆车,这就不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了。”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表示,律师起诉王者荣耀匹配机制具有典型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视角引申出企业是否负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负有确保其算法透明度的义务问题。这一案例的最终判决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示范效应。如果腾讯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确实引发了消费者的不良体验,而匹配机制本身没有违反公平性问题,那么通过解释匹配机制的运行逻辑而取得消费者的理解和信任,既有利于实现消费者知情权,又有利于提升腾讯产品的用户体验。

翟巍认为,王者荣耀的匹配机制中既含有属于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又含有不属于商业秘密的信息。因此,腾讯可以考虑通过对匹配机制信息进行脱密化和脱敏化处理的方式,公开王者荣耀匹配机制的基本运行逻辑,以化解外界对其 “算法黑箱” 的质疑。

截至发稿,腾讯方面未对此案作出回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