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园首日:全球最大乐高乐园的”冷静”亮相
2025年7月5日,中国首座乐高乐园——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正式开园。这座耗资超百亿、拥有8大主题区、75个骑乘设施的全球最大乐高乐园,却未再现上海迪士尼开园时的”一票难求”盛况。高峰票价549元(相当于上海迪士尼旺季票价80%),二手平台却鲜见黄牛高价票,甚至开园次日近半个月内仍有余票可购。

现象分析:
- 天气与体验短板:7月上海持续40℃高温削弱户外出行意愿,且”花果山冒险”等部分项目未开放,影响游客完整体验。
- 品牌认知差异:迪士尼作为全球文化IP拥有天然号召力,而乐高在中国市场的渗透仍需时间培育。
- 市场理性化:消费者对主题乐园票价敏感度提升,盲目炒作减少,二手平台票价稳定在官方定价区间。
行业信号: 黄牛缺席折射主题乐园市场从”狂热抢购”转向”供需平衡”,游客决策更趋理性。
二、暑期主题乐园”混战”:8家新园扎堆开业
据时代财经统计,2025年6-8月全国至少8家主题乐园开业或升级,规模超往年同期:
- 本土老牌焕新:广州星纪世界·南湖乐园改造升级,青岛东方伊甸园历经10年筹备终落地。
- 国际IP落地:上海乐高乐园、浙江丽水”山海猩球”(依托《侏罗纪公园》IP)吸引亲子家庭。
- 动漫IP首秀:上海《航海王》主题乐园成国内首个正版授权游乐项目。
背后逻辑:
- 疫情延迟效应:2023年复工的项目集中完工,恰好赶上暑期黄金档。
- 地方经济驱动:主题乐园成城市名片,带动周边酒店、餐饮等产业。如金山区酒店预订量同比增3.5倍,外省游客占比超70%。
三、市场分化:头部IP稳健 vs 新兴项目突围
1. 国际巨头稳居头部
- 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暑期预订量持续领跑,但增速放缓。
- 迪士尼通过”夜间烟花秀+IP联动”维持热度,单日门票仍高达719元。
2. 本土乐园”翻红”靠创新
- 常州中华恐龙园借”科普+游乐”模式跻身热门榜;
- 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依托Labubu潮玩IP,6月预订量同比激增6倍。
3. 价格战与体验升级并存
- 部分乐园推出”早鸟票””年卡”优惠;
- 上海乐高乐园”乐高大飞车”等爆款项目排队时长优化至1小时内。
四、未来挑战:同质化竞争与消费理性化
- 内容创新压力:如何避免”积木拼搭””IP复制”的同质化?乐高乐园计划未来5-10年拓展新区域,但需解决”花果山冒险”等设施延期问题。
- 盈利模式探索:二次消费(餐饮、衍生品)增长乏力,上海乐高乐园酒店”入住晚、退房早”被诟病。
- 区域竞争加剧:深圳乐高乐园(总投资69.45亿元)加速建设,未来或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双雄格局”。
五、专家观点:从”规模扩张”到”精细化运营”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指出:
- 短期:暑期客流集中释放,但需警惕”旺丁不旺财”;
- 长期:二三线城市主题乐园需挖掘在地文化,避免依赖单一IP。
结语
上海乐高乐园的”冷静”开园,标志着中国主题乐园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时代。当黄牛退场、游客理性回归,唯有持续创新与差异化运营,才能在这场”快乐经济”的竞争中赢得持久掌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