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走失:景区游玩突生变故,家人紧急寻人
8月17日中午12时30分许,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云南大理才村码头的宁静。一名12岁自闭症男孩在与家人游玩时走散,焦急的家属迅速通过网络发布寻人信息,一场牵动众心的搜寻行动就此展开。
据了解,当天男孩随父母到洱海才村附近游玩。此处毗邻洱海生态廊道,沿途风光秀丽,游客络绎不绝,但开放式环境也暗藏风险。由于男孩患有自闭症,存在明显的语言沟通障碍,无法清晰表达自身需求或位置信息,加之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短短半小时内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家属回忆:“当时我们只顾着拍照,一转头就发现孩子不见了……” 慌乱中,家人立即报警并联系当地救援队,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详细寻人启事,附上男孩照片及衣着特征——身高约1.5米,身穿红色上衣、黑色长裤,呼吁网友留意。

全民搜寻:救援力量待命,网友自发扩散信息
走失消息经社交媒体传播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大理蓝天救援队、民间志愿组织等多支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响应,但截至当日15时许,均未收到正式求助或有效线索。洱海派出所也表示,暂未接到家属报警(注:家属后续解释称最初尝试自行寻找,后因范围扩大才联动警方)。与此同时,寻人启事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持续发酵,大量网友自发转发,并呼吁周边游客“留意红色上衣男孩”。
“看到消息后立刻截图保存了,带孩子在洱海边玩时特别注意。”一位来自昆明的游客告诉记者,许多游客主动加入搜寻队伍,在码头、步道、商铺周边仔细询问。更有热心网友直接前往才村码头蹲守,希望能第一时间发现目标。
奇迹出现:1公里外被发现,好心人守护等待家人
下午16时许,转机终于到来。一名在才村码头散步的本地居民发现,一名身着红色上衣的男孩独自站在岸边,神情迷茫,行为举止与网络寻人启事描述高度吻合。出于谨慎,该居民并未贸然接近,而是悄悄跟随观察,并立即联系了其他游客协助确认。经过简单交流(通过肢体语言和图片比对),众人基本确定男孩即为走失儿童。
“孩子看起来有些紧张,但并未哭闹或抗拒。”发现者回忆,他们第一时间将男孩带至码头附近的游客服务中心休息,并买来矿泉水安抚情绪。更关键的是,其中一位游客迅速通过寻人启事上的电话联系到了男孩家属,同时将现场照片发送至家属群确认身份。“当时家属都快急疯了,接到电话后几分钟就赶到了。”
从走失地点到被发现处,直线距离约1公里。据推测,男孩可能因迷路沿洱海步道缓慢行走,期间未遭遇危险,也未离开临水区域太远。救援人员分析,洱海周边游客密集,加上网友的高度关注,无形中形成了“全民守护网”,为快速找回孩子创造了条件。
团圆时刻:家属含泪致谢,网友善举温暖全网
17时许,男孩母亲赶到现场,看到孩子安然无恙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谢谢你们!真的太感谢了!”她紧紧抱住儿子,向所有参与搜寻的好心人连连鞠躬。男孩父亲表示,孩子虽患有自闭症,但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此次能被温柔对待并顺利找回,实属万幸。
记者了解到,最先发布寻人信息的小红书网友“@大理旅拍日记”是当地一名摄影师,他在看到家属求助后,第一时间整理图文并配上精准定位,呼吁“洱海边所有游客帮忙留意”。这条笔记迅速获得超10万次浏览,数百条评论回复。“很多网友私信我提供线索,甚至有人直接去了才村码头帮忙。” 该网友感慨,“网络的力量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大理州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也证实,事件发生后,当地文旅部门通过景区广播、电子屏滚动播放寻人信息,并协调志愿者加强巡逻。最终,正是网友的自发行动与专业救援力量的潜在待命,共同促成了这场高效救援。
专家提醒:自闭症儿童防走失需多方警惕
此次事件虽以团圆告终,但也给广大家庭敲响警钟。儿童心理专家指出,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社交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及方向感缺失等问题,在公共场所极易发生走失。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 提前准备:为孩子佩戴写有联系方式的防走失手环或卡片,穿着颜色鲜艳的衣物以便识别;
- 明确标识:教会孩子记住家庭住址、父母电话等关键信息(可通过图画或简单重复训练);
- 紧盯陪伴:在人流密集区域尽量手牵手或使用儿童防走失背包带,避免让孩子脱离视线;
- 善用科技:配备儿童定位手表或手机,实时监控位置。
大理警方也提醒市民,若发现疑似走失儿童,应保持冷静,优先安抚其情绪,避免强行带走,可通过拍照比对或联系警方协助确认身份。
结语:微光汇聚成星河,善意守护每份希望
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搜寻,不仅是一次幸运的团圆,更折射出社会的温暖底色。从热心网友到专业救援队,从普通游客到职能部门,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衔接,都彰显了人性中最朴素的善意。正如一位参与搜寻的志愿者所说:“孩子的笑容回来时,一切都值得。”
目前,男孩已与家人平安返程,而洱海边这场爱心接力,仍被无数网友点赞转发。它提醒我们:多一份细心,多一份关注,或许就能为一个家庭守住最重要的幸福。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守护中,安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