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梅雨季提前来袭:气候异常下的季节之变

2025 年的梅雨季节,比人们预期的更早地敲响了大门。近日,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已于 6 月 7 日入梅,江淮区则于 6 月 19 日入梅,入梅时间分别比常年偏早 2 天、7 天、4 天 ,这一消息意味着,今年的梅雨期较往年提前开启,各地民众即将迎来一段潮湿多雨的日子。

梅雨,作为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的阶段性产物,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也是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地的 “专属雨季”,通常出现在 6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古人云 “梅子黄时雨”,因而得名 “梅雨”;又因其湿度太高,物品易霉变,故又名 “霉雨”。其气候特点鲜明,降水多、日照时数少、湿度大、风力小,还附赠 “衣服永远晾不干” 等让人头疼的生活困扰 。

根据国家标准《梅雨监测指标》(GB/T 33671-2017),我国梅雨盛行区域分为江南区(Ⅰ)、长江中下游区(Ⅱ)、江淮区(Ⅲ)。多年统计结果显示,江南平均 6 月 9 日最先入梅,随后是长江中下游平均 6 月 14 日入梅,最后是江淮平均 6 月 23 日入梅,江南和江淮入梅时间差了有两周左右,这清晰反映了我国雨带季节性向北推进的特点 。

通常情况下,江淮梅雨期间,雨带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到淮河地区,而在江淮梅雨结束后,雨带将进一步向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而入梅后,强对流天气活跃,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将频繁发生。回顾 2024 年,长江中下游 6 月 17 日入梅后,便出现多轮强降水天气过程,梅雨量较常年偏多 51.1%,长江中下游共 89 站日降水量超过 100 毫米,5 站破历史极值,强降雨导致多地河湖水位暴涨,甚至出现湖南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堤防决口险情 。

那么,今年梅雨为何会提前到来?从气象学角度分析,北极涛动指数异常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是主要原因。这也预示着,今年梅雨期间长江流域降水量预计较常年偏多 15%-20% 。从传统历法来看,今年芒种是 6 月 5 日,芒种后的第二天 6 月 6 日为 “丙午日”,天干为 “丙”,按照 “芒种逢丙入梅” 的推算,今年入梅时间本就在 6 月 6 日,这比近十年平均入梅时间(6 月 10 日左右)早了差不多 4 天,堪称 11 年以来最早入梅的年份 。

早入梅带来的影响已逐渐显现。生活层面,持续的阴雨天气让居民晾晒衣物成了难题,室内湿度增大,家具、电器等也易受潮损坏。农业领域,对于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农作物而言,过多降水可能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影响作物根系呼吸与养分吸收,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同时,高湿度环境还易滋生各类病虫害,威胁农作物健康生长 。城市运行方面,强降雨可能造成城市内涝,影响交通出行,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雨水还可能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电力设施等造成损害,影响城市正常运转 。

面对提前到来且雨量偏多的梅雨季,各地已纷纷行动起来。气象部门加密天气监测频次,及时发布精准气象预警信息,提醒民众做好防范措施;水利部门加强对河流水位的监测与调控,提前做好水库腾库等防洪准备工作;城市管理部门加大对排水管网的排查与疏通力度,确保城市排水顺畅 。

今年的梅雨季较常年更早到来,带来了一系列气候、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化与挑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我们需更加关注天气变化,提升应对能力,积极做好防范措施,以降低不利影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