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6月,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宣布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BCI)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的临床试验。一位67岁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通过该技术重获左手抓握能力,标志着我国在神经康复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一突破不仅为脑卒中、渐冻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更确立了我国在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

一、技术突破:从“微创手术”到“精准神经调控”
传统脑机接口多依赖开颅手术植入电极,存在创伤大、感染风险高等局限。段峰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介入式手术,通过颈部血管将柔性支架电极精准输送至颅内血管壁,避免了开颅操作。同时,皮下植入的无线传输与供电设备实现了脑电信号的稳定采集与实时交互控制。
技术亮点:
- 血管内植入:电极通过血管路径抵达目标脑区,减少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
- 无线化设计:摒弃传统有线连接,降低感染风险并提升患者活动自由度。
- 高精度信号采集:支架电极可长期稳定记录神经元电活动,实现精准的肢体运动解码。
临床试验中,系统运行稳定,患者术后未出现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验证了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二、临床成果:从“无法抓握”到“自主取药”
接受治疗的患者因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瘫痪半年,传统康复训练效果有限。术后仅数周,患者便能完成左手自由抓握、取药等精细动作,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康复机制:
- 神经可塑性激活:脑机接口通过实时反馈促进大脑与肢体间的神经通路重塑。
- 闭环控制技术:系统根据患者意图动态调整电信号刺激,形成“大脑—机器—肢体”的闭环。
专家指出,这一案例首次证明介入式脑机接口在人类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为后续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三、里程碑意义:中国领跑全球脑机接口赛道
段峰团队此次突破是继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全球首例血管内电极取出试验后的又一里程碑。其意义体现在:
- 技术转化标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验证了介入式脑机接口的实用价值。
- 国际标准制定:为脑机接口的微创化、无线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 产业应用前景:推动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智能假肢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评价:“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神经接口技术领域已从‘跟跑’转向‘领跑’。”
四、未来展望:从单肢康复到多疾病治疗
尽管当前成果聚焦于脑梗后偏瘫,但研究团队已规划下一步方向:
- 适应症扩展:探索渐冻症、脊髓损伤等疾病的神经调控方案。
- 长期安全性研究:开展更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电极的耐久性与生物相容性。
- 智能化升级:结合AI算法优化信号解码效率,提升患者控制精度。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5亿人受运动功能障碍困扰。介入式脑机接口的成熟或将惠及数亿患者,重塑神经康复的未来图景。
结语
南开大学的这一突破不仅是医学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挑战神经损伤难题的一次重大胜利。随着技术的迭代与普及,“让瘫痪者重新行走”或将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正如段峰教授所言:“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为患者重建通往世界的‘数字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