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米自建家电工厂的逐步落地,其供应链体系正迎来重大调整。四川长虹作为小米空调的主要代工厂商之一,近日对此事作出回应,表示当前与小米的合作不受影响,短期内仍将保持稳定。然而,业内普遍认为,小米自建工厂的长期影响不可忽视,可能逐步削弱代工厂商的订单份额,甚至重塑家电代工行业的竞争格局。

小米自建工厂提速 行业格局生变
近年来,小米在空调领域的扩张势头迅猛,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目标直指行业前三。此前,小米空调主要依赖代工模式,四川长虹旗下的长虹空调有限公司自2017年起便为其提供贴牌生产服务。2022年,长虹宏源基地还承接了小米部分项目的联合开发任务,至2023年7月,该工厂第20万套小米空调下线,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深度绑定阶段。
然而,小米自建家电工厂的计划早已酝酿多年。据报道,小米武汉家电工厂已建设完成,预计2025年即可实现大批量生产,并计划到2026年年产能达到300万台空调。这意味着小米将逐步减少对外部代工厂的依赖,实现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核心家电产品的自研自产。

长虹回应:短期合作稳定 长期影响待观察
面对小米自建工厂的冲击,四川长虹在回应中表示:“目前与小米的合作不受影响,短期内还是稳定的。”这一表态既体现了长虹对现有合作关系的信心,也暗示了其对长期变化的谨慎态度。
从短期来看,小米仍需依赖长虹等代工厂商维持产能稳定,尤其是在销售旺季或新品上市期间,代工模式仍具有灵活性优势。然而,随着小米自建工厂产能逐步释放,其对代工厂的订单需求必然减少。长虹等代工厂商可能面临订单下滑、议价能力减弱等挑战,甚至可能影响其整体营收表现。
代工模式面临挑战 行业洗牌或加速
小米自建工厂的举措不仅影响长虹,也可能对整个家电代工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跨界进入家电领域,代工模式一度成为其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这些企业逐步建立自有供应链,代工厂商的生存空间可能被压缩。
对于长虹而言,除了小米订单可能减少外,还需应对行业竞争加剧的压力。一方面,格力、美的等传统家电巨头仍在巩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小米等新势力通过自建工厂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可能进一步挤压长虹的市场份额。
未来展望:合作模式或转向技术协同
尽管小米自建工厂可能减少对长虹的依赖,但双方的合作关系未必完全终结。未来,长虹或许需要调整策略,从单纯的代工模式转向技术合作或供应链协同。例如,长虹可依托自身在制冷技术、智能制造方面的积累,与小米在高端产品研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展开合作,从而降低代工订单减少带来的冲击。
此外,长虹也可加速多元化布局,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例如,拓展海外市场、加强自有品牌建设,或与其他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结语
小米自建家电工厂标志着其供应链战略的重大转变,短期内对长虹等代工厂商影响有限,但长期来看,行业格局可能发生深刻变化。长虹需积极应对,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应对这一挑战。未来,家电代工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企业唯有不断创新、优化布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